过去了的每一秒,都已意味着“消费”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若这消费的形式恰好是我所钟意的呢,那就会觉得非常开心。这,就是价值所在。意义的奇妙便是这般洒脱。而在我看来,至少其较为有趣的部分,便属于阅读。无论是书报杂志还是电子媒体,APP推送还是网页热点。这些都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行为,阅读的行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
但我想自己是个古董,对纸书,有着奇怪的感情。所以,视线滑过家中的角落,绝难离开书的堆放。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这种在这个风驰电掣的时代里显得过时的偏好,我叫它:“迷恋”。
生活就是用来迷恋的,不是吗?它里面有各种丰富的选择。而我选择阅读,至少阅读是重要的一项。因为不存在脱离生活之外的阅读,所以,其实阅读的同时就等于在他人的生活里“行走”,而这“行走”又构造了自己的生活,起码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行为,它不同于所谓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日常生活。因为从后者所视,阅读看上去是多余的。而事实上,在现在这个时代,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一个“读图”的时代,你很难想象人们在为极大的丰富着的声光画电,所刺激的现实中,去鼓吹什么更多的阅读。我的意思是,阅读不是一个可以被外界制造出来的“需要”。它在根本上是我们自己意识到了对于从前人、同时代人---他们在观察、深思和实践之后所总结的那些智慧的重要性,而后由衷的去追溯和探寻那个可以叫我们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的伟大目标,继而更好的返回生活的意义所在。以上,可以算是对阅读和生活的郑重其事的看法。
这种对阅读被意识到的重要性,是从一个人在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困惑开始的。可以说,当我们不再把包含阅读在内的学习看作是一种外来的强力迫使而是将之看作为一种自主的探究未知和困惑的解决之道(至少是一种可能)时,就开始了。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个阶段性的过渡。
现在不是有某大自媒体大咖一直在鼓吹,要以打包并迅速的“供应”给读者么,仿佛知识也成了一包包的沙爹肉块和卤味豆腐干,可以用效率来堆积出一个智慧。我想我是不能认同的。以常识而言,一种知识的获得,并非是书本中的印刷符号的重复叠加。在这个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时代,比存量难道人还能敌得过机器?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应该放弃阅读。在阅读和思考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外还要引入生活实践的部分,而这个,在我看来更为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读书,更需要致力实践。老生常谈,常谈常新。
那么,谈读书是有必要了?也不见得。因为读书在我看来,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它似乎关乎着一个人对自己的某种积极的追求。而当和某些人谈论问题时,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她能就问题本身做一些合乎逻辑的表达、解说和澄清而非仅仅罗列一些书目又或者趾高气昂的丢下一句让你去读某某书,反之,暗忖,他/她也会如此要求我吧?这就是说,你的“爱”体现在你的表达中,而也没有比这,更能像是这个类型的朋友所能够表现的那样充分了。嗯,比较绕,这看起来,我比我自己所相信的还要更糊涂些。也许,这些话,属于喃喃自语会更好,可依然止不住的想要表达并且写下来。另外,前面所谓的这个类型是指,前面谈到的那个我所希望看到他能就问题本身做一些合乎逻辑的表达、解说和澄清的,且也会如此要求我的那种朋友。当然我没那么清高。我不是说人只应该交往这样的朋友,可如果要就交流读书和思考以及对问题探讨,那么恐怕这样的要求对这些朋友也许是恰当的。
哦,沉溺在这种长句子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可惜的是,把一句简单的话说的无比复杂,这并不应该被看作是具备了某种读多了书后所具有的深刻气质,充其量,那可能不过是因为对于母语缺乏足够把握,而导致对看多了汉译著作文本中的生硬的翻译腔所做的恶劣模仿,或许就像我这样所做的。
嘲弄自己,有时很有必要,也许是一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难以掩饰自己如此看重阅读的心绪,或者显得有些迂腐和可笑吧。只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我想自己已经很充分的消费了生命的一部分。既然到目前为止,是有些微得意着的,那么它应该就是有价值的吧,至少对自己而言,是可以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