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曾说过:教是最好的学。
最近在儿子身上发生两件“小事”,发现在教他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今天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可能又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第一件事
一天儿子的班主任交给儿子一项任务,让他把一些资料送到学校教导处。儿子说“不知道教导处在哪”,这项任务没有完成。于是班主任让班长把资料送到了教导处。
按以往的习惯,儿子不会和我们述说这件事的(我认为是儿子根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老婆接儿子的时候和老师聊天,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回家的路上,老婆就这件事和儿子聊了聊,儿子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把握住这次锻炼机会,把老师教给的任务完成。
晚饭后,我总觉着自己这一年来关于提升认知的知识不能白学,就拿儿子练练手吧!于是把儿子叫过来。
我:“儿子,知道今天没有完成老师教给任务,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吗?”
儿子:“是我不知道教导处在哪,没能把资料送过去”
我:“儿子,老师教给你的这项任务的目标是什么?”
儿子:“是把资料送到教导处”
我:“好,你明白这点就对了,目标就是把资料送到教导处,那剩下的就是解决接到老师的指令后遇到的问题了”。“妈妈也和你说过了,你可以问老师教导处在哪啊,对不对?”
儿子点头表示认可。
我:“那你通过这件事想到了什么?”
儿子:“我应该想办法问清楚教导处在哪,而不是直接拒绝老师。”
我:“儿子!通过今天这件事你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件你当下遇到的难题,对于你来说都不一定是无法解决的。当你接到一项任务或是指令时,首先你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做到了你会有哪些收获?这是最重要的。然后要思考达成目标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每个途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实现目标。然后选定一个你认可的途径,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不要卡在实现目标时当下遇到的问题上”。
儿子:“我知道了!”
我知道,儿子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我讲的这些。可能再次遇到问题时,还会习惯地选择“我不知道”。但是,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个时机他会突然醒悟!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思考梳理这件事的时候,好像这些话是在对自己说的一样: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始终想着最终目标,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被问题困在当下!
第二件事
周三老婆公司组织去千山旅游,儿子和我在家。我由于公司下午有会,就拜托儿子同学妈妈接儿子放学。下班后去接儿子,儿子同学妈妈已经监督完成并检查过了两个孩子的作业。道过谢之后带儿子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儿子班主任在微信群聊表扬数学作业满分的同学,有儿子的同学却没有儿子。下午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儿子同学的妈妈也在。
儿子同学妈妈:“看到你儿子没满分,是哪里没检查到?我感觉好内疚,哈哈...”
这时儿子一脸晦气的表情:“×××的和我的一样,都是落了一道题没做,他的同桌给判对了...”。(我了解儿子,他知道自己有错,而更大部分心理是认为不公平:我们两个都落下一道题没做,我的被减分了,好朋友的却没有)
回家的路上我了解了事情原委。周三放学在同学家写作业,最后一道题儿子不知道该不该做。于是问他的同学,同学说不用做,于是两个人都没做这道题。儿子同学的妈妈检查时也认为这道题不用做,所以并没发现这个问题。
我对儿子说:“儿子,这件事你不要感觉委屈,也不要怨任何人。你想想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不是你没有仔细听清老师留的作业?这才是关键。如果你能够确认这道题老师要求做了,是不是你的同学也会在你的确定性信息指引下完成这道题?”
儿子点头认可。
“另外,你们俩都没做那道题,他的同桌给判对了。你也不要觉得委屈,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的。是你的同桌做的才是对的,要认清正确的道理”。
讲完这些话之后,儿子脸上晦气的表情消失了,喜笑颜开地和我讲起在学校遇到的高兴事!
恰好这两天在万维钢老师《高手》中再次看到“精英注重效率,普通人强调公平”这句话,第一次看到时并没有如此深入人心的感觉。通过儿子这件事,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的这句话的意义!团队合作不一定要选符合自己脾气秉性的,只选对“成事”最有利的人,只要有共同目标,个人性格是次要的。
我经常会给儿子买一些课外书看。儿子作文写得不够好的时候老婆会抱怨几句,说看那么多书也没感觉对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我与老婆的看法不同,儿子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我俩没听说过多事,问他的时候基本都是“是从我从哪哪书上看到的”。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马上体现在作文的文采上。
知识就像是种子,每学到一点就会种在你的意识里。不一定在哪个时刻,“温湿度”适宜的时候,就会萌生认知的嫩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