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红遍朋友圈的美食记录片,偏偏放到了消停一阵子之后的台风降至的晚上,一气儿看上三集,就着前一天买来藏在冰箱里的微醺,就差一桌子丰盛的外卖烤串。但喝着小酒,看着画面,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人生一串》的结构,和早先口碑爆棚、到口碑扑街的《舌尖上的中国》很是相似。总分总的形式,各地美食中间用一些有的没的承上启下语句串联,末了将本集所涉人物的生活境遇再做一番交代,仿佛是美食记录片的标准程式,但尚未陷入前辈后来的故事大于美食魔怔,视角重点还能真诚地聚焦在食物本身,因而看来诱惑有味儿,欲罢不能。
已经看了的几集,循序渐进得很是聪明。第一集的《无肉不欢》,戳中大部分人的味蕾。茹素者除外,谁能抗拒明火炙烤着的滋滋烤肉?第二集《比夜更黑》那些猎奇诡异的食材,勾引着重口味,吓怕了正常人类,也足以形成讨论和传播;第三集《来点解药》终于有了日常必不可少的烤素搭配,可谓攻陷了最后一个素食主义人群,反正我认识的吃素的朋友,也都不是什么口味清淡的主儿。
记忆里小时候的烤串摊儿都是小而单一,只贩售羊肉一种,而且有一段时间总是传闻用的是流浪猫肉,闹得人心惶惶。印象中只有参加完补课之后,母亲用以奖励给买的油氽的里脊肉,扁平的一份,滴着油;还有学校门口小店炸的香酥鸡肉串儿,裹上很多很多的面粉,出锅后撒上更多的调味;或者更便宜些的油炸臭豆腐,必须沾了甜面酱,舀一点辣火酱上去,才有滋有味。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件都无比罪恶,却是童年被家长管得严严实实的岁月里,难得的街头美食回忆。
而今自律如我,偶尔冬夜加班回来,也忍不住家门口小馄饨一碗,再烧烤摊上点几串。已经那么累人,唯有原始豪迈的明火炙烤才能唤起体内心满意足的荷尔蒙,治愈下疲惫不堪的身心,大概也是从原始人类野外烤食开始,就留下的基因?
肉啊、翅膀、面筋、韭菜、金针菇,这些都是相对平淡无奇的日常。要说黑料的猎奇,自从一次在青岛劈柴院放胆一试炸蚂蚱之后,就激活了自己在美食领域里的一往无前。讲真一样都是蛋白质+节肢的组合,理论上和炸虾也没什么差别,虽然把一边的小伙伴吓得不轻,虽然本身只是嘎嘣脆口感全靠调味粉加味儿,照旧吃的津津有味。后来有一次出游团建,两个听说我敢吃蝉蛹的男生,特地请我两串,送到房门口,难以置信地看着我一口咬下一颗来享受地咀嚼,然后一脸震惊地回房去,留下室友妹子跳得离我八丈远。届时心底响起一曲Hakuna Matata,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这等放肆的吃食节奏,当然只敢偶尔卸下防备,大快朵颐,倒是特别适合旅行在外的恣意节奏。可惜欧美豪迈Barbecue场面尚未有机会尝试,而去了好几次的邻国扶桑,却是将烤串做得愈发精致,烧鸟店里的烤鸡皮倒是鲜嫩美味,可惜不够街头。上半年在名古屋的樱花季,终于一见大庙会式的花见大会,秋刀鱼什么的倒有了几分街边气质,我们却买了小时候一休哥里看过的花见团子,全然不像我们熟悉的街边串儿,一副清新脱俗的颜值卖相,非常符合漫天花飞的美好,口味么,倒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