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被海报吸引,莫名觉得有种法式的浪漫。去看了才发现,更像是枝裕和跟河濑直美的综合体,人与自然、生与死,表达得温情又克制。
昨晚电影散场的时候,男友说“是一部没有野心的纪录片”,大约因为导演没有刻意去实现均质,节奏放缓,共鸣点不密集,甚至细碎到有一些混乱。
不过优点也同样突出,忽略语义,我想用“静水流深”来形容观感。平实的家庭日常里,流动着深厚的人物情感。
印象很深的电影场景,一是过年,游子归来,老两口开心地准备食材。
不自觉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小时候每到过年,他们也会戴着老花镜,在灯下反复讨论年夜饭的菜谱,每一个人的口味偏好都被细细照顾。
二是女儿过世。
以前我一直不太能理解这些丧葬习俗,直到看过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父后七日》,自己也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慢慢明白那其实是生者最后的精神寄托。
其实还有更多打动我的细节,
父亲站在夜色里,目送载着儿子的出租车远去;
母亲听到已逝女儿的歌声,抑制不住地抹泪;
父亲小心翼翼地呵护蜂箱、期盼燕归巢;
母亲弯腰捡起一把野草,拂去女儿碑前的尘土;
还有二十年前的家庭录像,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
明明是充满烟火气息的镜头,却让人读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意。
最后的场景我也觉得极美,
他们迎着光站在庭院里,吹散一朵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