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抑郁症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现如今,抑郁症却离我们如此之近。
新闻时不时就会爆出某某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甚至我们每个普通人身边都有几个抑郁症患者。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抑郁症是在2018年我们公司,身边的一个同事患有抑郁症。她姓白,我姑且称她为白燕。
那是我刚进入公司,这个同事和我同一天入职,所以相处的时间多一些,当时并未觉察出异常,只是觉得她比较外向,经常跟我说谁谁喜欢她,我只是觉得好笑,也没多想,或许人家比较自恋吧。过了没多久,就觉得白燕的行为过于异常,经常上一秒她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哭了,一会又笑了,穿着打扮也很浮夸,然后很短的时间内,她在出差的时候因为一个壮举,被家人接回去送到医院精神卫生科治疗,后来知道是因为白燕她老公出轨了。
现在想来应该是老公出轨对她打击太大,她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崩塌,承受不了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撕扯的痛,所以心理出现问题。在和白燕相处的时期内,我终于对于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没有任何纠结,甚至更倾向于喜欢内向型性格,感觉内向型性格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一些。
经历过白燕以后,我对抑郁症还是没有多深的感触,只是特别同情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
直到,我身边出现了第二个抑郁症患者,是我一个外甥女,她上高中,处在人生最美好的花样年华,却被抑郁症伴随,我不再觉得抑郁症就是一个名词而已,那是一种切肤之痛,每个抑郁症患者内心是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每一个夜晚对于抑郁症患者不再是那句美好的歌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是一个个备受煎熬、辗转难眠睁眼等待天亮的夜晚。
前几天,她来我家住了下来,我心里想着不能再任由她这样下去,必须做点什么,就跟外甥女约定每天晚上11点必须上床睡觉,手机由我保管,给她准备了十几本书,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可以看书。我想只要保证她正常作息就会好一些,第一天晚上一切正常。
第二天晚上,她洗漱完磨磨蹭蹭不肯把手机送过来,在我提醒了她几次之后,终于爆发了,她又哭又笑,又打又闹,在她拿刀准备要自残威胁我的时候,被我给怼回去了,我按着她手里的刀直接对准我胳膊,可能也是吓着她了,(我也没想到我那么狠,事后想想也害怕,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她慢慢安静下来了,我放了冥想音乐伴随她直到睡着。
早上起来我煮了小米粥,等到九点多强行把她叫醒,当然她各种情绪,也不配合,我把小米粥端到床边准备一口一口喂她喝,她乖乖的的自己喝了,我又让女儿(女儿比她小9个月)给她煎了鸡蛋,在她喝粥的时候,我告诉她小米粥是一早起来特意为她熬的,喝完胃会舒服很多,吃个鸡蛋胃里就有东西可以消化。身体就有精神了,也可能是从小没被这样爱过、关心过,她变得很温顺。
第三天晚上我早早的让她上床睡觉,且给她做了瑜伽冥想,很快她就睡着了。
到现在快一礼拜了,她不再闹腾。
我却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松入眠,思考她的抑郁症是因为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迹象。
原因大半是因为家庭环境对她从小的影响,家里环境比较复杂极端,虽然亲人都很爱她,但是因为不会爱,又从小和爸爸妈妈单独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她因为在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爱的撕扯,导致她从小就开始揣摩人心,表现的很懂事,因为内心背负了太多来自长辈的压力,事不由心次数多了,她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变成现在这样。
《原生家庭》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问题的父母”因为日常行为和表达沟通方式的问题对子女造成的伤害。
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
作者认为,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
在我身边,看到还有很多人因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的枷锁,导致工作和生活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太少。
一代代人的成长,恰恰是一个层次理论发展的历程。
如果说60后、70后的童年在生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那么80后、90后的童年便是在心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而零零后遇到的,则是对自我建构的困难与阻碍。
这本身,也是一个需求的金字塔。
在一个家庭之中,三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自然需求也各有不同,这是一种自然进化,也犹如一座不同需求层次的金字塔。
在育儿过程中,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个在生理层面一度匮乏的人,无法理解下一代人的心理需求,而一个曾经在心理层面匮乏的人,同样无法理解下一代人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和想成为自己的强烈渴望。
教育的问题就彰显出来了,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抑郁症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此而来。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