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作为一本非悬疑小说,这样一个突兀的开头,难免让热爱悬疑侦探小说的我,一下提起了极大的兴趣。
故事并不复杂,其实在中国的社会新闻上我们经常有见到类似的报道,某某初中学生因不堪家庭作业负担跳楼自杀、某某高考状元因不适应大学生活退学等等,而这类新闻的主角往往都是平日里大家眼中的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要等到问题发生了,家长才会后悔莫及,原来除了成绩单上的数字,自己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了解过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我们的故事的主人公莉迪亚面对的情形比社会新闻更复杂,她有一个有着医生梦想但最终被迫做了家庭主妇的白人妈妈,一个出身贫困内心一直渴望被主流社会接纳的华裔爸爸,一个沉默寡言一心想要逃离这个家庭并考上哈佛的哥哥,还有一个常年被忽视内心极度敏感的妹妹。
因为一双漂亮的蓝眼睛,这个从母亲处遗传来的特征让莉迪亚成了这个混血家庭最受宠的孩子,但受宠的背后承载的是压力,而最大的压力就来自妈妈玛丽琳,妈妈的关注点很简单,那就是莉迪亚的成绩是否优异,能否当上医生,从小到大送她的礼物都是精心准备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比如《空气的科学》《趣味化学》《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著名的科学女性》···不管是生日礼物还是圣诞节礼物,妈妈的礼物永远都只有书。而莉迪亚在接受这一切的时候都只会说两个字“是的,是的”而顺从的由来竟然是母亲一次冲动的离家出走,幼小的莉迪亚默默许下承诺,如果母亲能回来,她一定会满足她一切的愿望,就是这样一个稚嫩的想法成了莉迪亚以后的人生信条,对母亲的一切要求都只有一味的接受,所以在母亲的眼里,大女儿是她实现自己医生梦的唯一希望,她也将生活的所有重心放在这个乖巧听话的女儿身上,以致于看不到大儿子拿回的哈佛录取通知书,也看不到小女儿整日蜷缩在桌下沙发旁的身影,她把自己因为年轻时选择了爱情,而后进入婚姻过着相夫教子的无味人生的遗憾埋藏在心底,一心想要莉迪亚去实现她未完成的梦想,本以为女儿和她是一条心,结果万万想不到女儿在她的严格管教下,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最残忍也是最无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16岁的生命。
就像很多传统的中国家长给儿女的爱一样都是有条件的,我爱你,所以你必须怎么样,如果你不怎么样,那我爱你也就不成立了,多少中国的小孩就是在这样有条件的爱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听过多少次这样的话,你成绩下降了,妈妈不高兴所以不爱你了,庆幸我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小说中的人物,生命不会因此而终结,可是由此带来的后果,例如缺乏安全感,不懂得去爱人和被爱,这样的伤害也可能是我们长大以后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修复的,所以提醒各位已为人父已为人母,或是以后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请给孩子没有附加条件的爱!
第二方面的压力虽小,但也对莉迪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出身贫寒的爸爸詹姆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可惜与留校任教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后选择来到米德伍德这个小地方任教大学教授,大学教授的头衔表面风光,但爸爸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就是因为外在特征的原因,他很介意别人异样的眼光,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而丈母娘在结婚当天对妻子说的一句话,更是他心中难以拔掉的刺,丈母娘对即将踏入婚姻的女儿说的一句话是:这样不对,你会后悔的,你应该嫁给一个和你更相像的人。妻子在把这句话转述给他的时候应该不会想到这会成为丈夫未来十多年的心病,甚至在被发现和同是华裔面孔的助教出轨以后,丈夫还能理直气壮地吼出跟我结婚让你母亲失望了吧!所以当妈妈的关注点在莉迪亚的学习上时,爸爸更关心的是女儿在学校有没有朋友,甚至多次在饭桌上询问起女儿所谓的朋友们的近况,或是主动要求护送女儿和同学去看电影,而他这种有意无意的关心询问,也给生性敏感一心想要讨好父母的莉迪亚无形的压力,甚至为了让爸爸放心,她会假装和只有嘟嘟声的听筒聊一些青春期少女的话题,或是假装和朋友看完电影在路边等着爸爸接她回家,直到她失踪了,爸爸挨个给这些想象中的朋友打电话询问情况才发现,原来女儿和青少年时期的他一样,在学校是一个孤僻到没有人会注意到的小可怜,那些在楼梯口的电话粥都是女儿一个人的独角戏。
作为哥哥,内斯是唯一一个能看清这个家现状的人,父母对妹妹的期望,对他的无视,还有妹妹对他的依赖,所以他在这个家里的生存法则就是不吭声做自己,对于航天学的热忱,让他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付出努力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但是他最想去的并不是哈佛,只是他清楚的知道,父亲只能接受他去哈佛大学这个选择,所以他暗暗地设想,把哈佛作为自己的跳板,最要紧的就是离开这个让人压抑的家庭,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要离开的这个决定成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沉浸在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向往中,没有发现妹妹好几次的欲言又止,让她误以为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最终走向了他们一起度过很多个夏天,留下很多笑声的那个离家不远的湖,并一直沉到底。
汉娜,是这个家最小的孩子,照理说应该是最受宠的,但是她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正在母亲离家出走想要为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再拼搏一次时,发现自己有了汉娜,所以不得不再次放弃医生的梦想,所以我猜想玛丽琳在看到小女儿时,心里会不会想起她未了的心愿呢,会不会生出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我已经成为人人尊敬的医生了这种念头呢。所以年幼的汉娜早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她躲在家里不易被发现的各个角落观察着她的父母和哥哥姐姐,最厉害的是当内斯误以为邻居家的坏小孩杰克伤害了莉迪亚,想要找他理论时,小小的汉娜却清楚地知道,姐姐的离开和这个小子没有半点关系。她就像一个旁观者,或者是隐形人,只能在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时候收集其他家庭成员的私人物品,姐姐扔掉的项链,爸爸的旧钱包,当她抚摸着这些小玩意的时候,应该是她离他们最近的时候吧。
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读者眼中不算新鲜的故事,在作者巧妙的编织和清新的文笔中变得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被代入其中,特别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对过来自父母、来自学业的压力,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是跟随父母的指引走已经选好的路,或许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这也是我第一次被这本书吸引的原因:“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