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安徒生曾说过,仅仅活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是的,童话很美。但你知道当今世界最让人困扰的疾病是什么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统计数据,剥夺了多数成年人高产期大部分时光的疾病,不是艾滋病,不是心脏病,也不是癌症,而是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抑郁症仅次于艾滋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之后,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而这其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有40%从未考虑过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就医率达到70%。
精神医学定义曾解释了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
第一,完全处在悲伤低落的情绪中,任何事情都带不来快乐;
第二,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意志消沉,兴趣减退;
第三,身体疲惫乏力,即便一天无所事事,依然会感到四肢疲软无力。
抑郁症不只有悲伤
第一,严重程度不同。正常的心情低落和抑郁症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一般来说抑郁症中度以上,病人的学习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严重下降。但一个人心情不好,在能力损害上并不大。
第二,持续时间不同。持续两周的心情低落就是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包括其发病机理,有很多不同的假说,主要有以下来自两部分观点:
1.精神科大夫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因素还是生物学因素,比如,可能有遗传因素,脑部结构的损坏,或者早年的病毒感染等等。
2.心理咨询师则更倾向于认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先天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的塑造更重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更大。
有观点认为,抑郁症连最先进的核磁共振都找不到任何特征性的改变,无法作为诊断或者排除的依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真正符合“疾病”的标准。
一般的躯体性疾病vs精神障碍
一般躯体性疾病都有明确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征,比如阑尾炎,病因很明确,阑尾发炎。疾病表征也很经典: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烧,化验会发现白细胞增加,打开一看,红肿热痛都有。这是“疾病”,诊断、愈后都很清楚。
但“精神疾病”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说‘精神疾病’,而说‘精神障碍’)。比如,除了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之外,肠道里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那么,“精神疾病”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连精神分裂症也不能定位在大脑。
小知识点: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抑郁症、心境恶劣、抑郁障碍未特定、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其他双相障碍、物质所致心境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等8个二级分类。
情感一般指较短暂的一种心理状态,心境则指持续时间较长、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因此用心境障碍可能更为确切。由于情感障碍已通用和历史的连续性,故仍保留情感性精神障碍这一术语。
具体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躁狂相主要以情绪高涨,容易激惹,夸大等为主。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兴高采烈,兴奋不安,自我评价过高,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伴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自卑、自责、甚至自罪、思维迟缓、言语少、食欲下降、性欲减退、失眠等,可以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个别病例中焦虑和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显著。抑郁症是心境障碍中的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终生复发的风险。
根据今年这一次,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性流调,中国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病率达到4.06%。(之前两次调查得出的心境障碍患病率的数据都不过万分之几)。按照中国13.8亿人口换算,这个数字相当于5600万人。而且,4.06%是12月患病率(过去12个月有没有得过抑郁症),如果按终身患病率(有生以来有没有得过抑郁症),则数字会变成7.37%,相当于1亿人。
多了解自己,及时关心自己 并不可耻。
根据临床经验,一些抑郁症大都有躯体不适的现象,比如失眠、头痛、心悸以及消化系统疾病。不少人在综合医院看了很多年,才意识到是精神上的问题,才找到精神科。北京安定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认为,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出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中国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上和其他国家差异较大,本身关注度也不够。国人往往忽略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而是关注一些伴发症状。”
我国抑郁症患者多数在不了解自身情况,或缺乏相应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自身躯体症状前往综合医院就诊,而不是在专科医院就诊。但综合医院大部分以躯体症状为源头来进行就诊。事实上,在综合医院就医,会专业精神科资质的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或者是关注了躯体症状而非心理问题。
如今,社会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表示:“工作上的重大变故容易触发一些心理疾患,但是抑郁症并不可怕,职业人群遭遇抑郁症,应当及早就医,通过合理的治疗干预,70%-80%的病人若积极配合治疗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