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是“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阳春三月,本无秋色,也不想渲染一点自以为是的秋意。只想记录一些思考,期待春天在人心,在未来。
01
去了郊区一所农村学校,看了两个乡村办学点,还有一个乡镇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倒还不错,因是乡中心小学改建,一些游戏设备算是比较完善。看他们的教室和寝室,都很干净整洁,虽然装饰上色彩俗丽。
两个办学点看下来,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男女比例极度失调。第一个教学点,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一年级45个孩子中只有16个女孩子;二年级31个孩子竟然只有一个女生。问办学点负责人,是不是因为乡村歧视女孩,不给女孩子上学。他讪笑说,“哪里啊,现在小学初中都免费,能上学都给上的,关键整个镇上2年级就这一个适龄女童啊!乡下地方,还是喜欢生儿子咯。”第二个教学点,情况相对好一点,一年级有两个班,女孩子能占到三分之一的样子。二年级一个班,34个学生,有11个女生。如果这2个办学点并不特殊,那么从农村在校儿童来讲,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知道未来中国,不仅老龄化,还会有很多光棍,社会如何稳定?(这个数据,还可以后续跟进,以更大样本来分析)
其次,当地初中毕业考入普通高中比例为30%,其余男孩草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进入职业高中或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加入打工一族,重复其父辈的一生。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是达到了90%,恐怕妥协于数字而不是质量,谁之责?
关于特殊儿童,也就是disabled children该由谁负责?这两个教学点,每个点上都有弱智儿童,其中一个已经14岁了,在这个仅有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上循环读了7年了,只为守到他达到义务教育年龄,送回社会。当简陋的教学点仅仅能维系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的时候,我还在为弱智儿童的将来担忧,是否杞人忧天?
02
城镇学校、城郊学校萎缩,被逼造成的小班小规模学校,导致整个学校精神“萎靡不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但当地4大民办学校却班额过大。学校牺牲人文关怀、牺牲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缺失必要的德育课程,实际带给孩子们的会有怎样的童年、少年记忆?
民办学校学费并不高,但周边房价居高不下。其它地方不过4000每平米房价,学校学区房要8000每平米朝上。
学校被地产商绑架,被家长过高期望挟裹,敢于坚持办真正的教育?
03
城郊学校、农村学校教师收入,与城市教师相比已经趋平,甚至因地区补贴,收入更高。相比城市高昂的房价、生活消费支出,理论上他们的幸福指数应该更高。但老师一旦有机会,他们宁愿选择到城市工作。
究其原因,城郊或农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一。没有图书馆、电影院,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一些娱乐节目更是极为罕见。尤其寄宿制农村学校,年轻人一周5天半守着这个“教学孤岛”,环境封闭、生活单调,男教师甚至找媳妇都比较难…诸多问题,城郊、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质量,怎么破?
90后一代已经进入学校工作,这一代人与70、80后的区别,显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或者更高。
校长论道:中国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农村教育己严重脱节,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中国的农村教育已严重脱节,中国的城市教育和中国的农村教育已严重脱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至今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了办法,而一些高层却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内出台一些表面光鲜无比,而实质上在扼杀脆弱的农村教育之政策!例如,教育均衡发展,在大部分地方只是做假材料糊弄上级而已,劳民伤财,粉饰太平,给当政者脸上贴金,实际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不力和滞后,依旧存在,致使教育发展越来越不均衡。何时能解,何人能解,有良知的农村教育人望眼欲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