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四)

论语心得(四)

文:recycler

7/93,10924字

感谢第23位朋友

里仁篇第四

(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他析:

处在今日社会中,良好的社区,如果大家都能携手合作,和睦相处,而又有优美的环境,相信在这种地方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学业进步。所以孔子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的处所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选择民风淳厚,环境优良的地方。

我思:

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随时而变,仁古今通道。仁道是什么?是仁爱之道,是强者之间的协调,强者对弱者呵护之法。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得到上层帮助,主动帮助下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某一些方面比别人强,就可以把这一方面关爱对方。孔子推崇仁道,一个上层对下层有关怀,是不是才能要求下层服务于上层。先要求上,才要求下,如果上不仁道,那下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听命于上。还是一直是一个并列相互关系。此处文中未说,姑且认为上对下优先。

(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他析: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会如此的人,都是因为内心缺乏了坚定的修养,尤其是缺乏仁德的观念。由于不仁德,就无法爱人,内心只有私利,所以孔子要我们提高警觉。唯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至于知者,因能明辨利害,也会行仁,虽不及仁者,然亦能修德,进而有利于社会国家,仍值得赞许。有些人“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家自持自家的财富,不知贫穷人的困难,然后以自己的财富标准,为所欲为,当然会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然后恶性循环,为富不仁超过三代,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长乐的现象。

我思:

“人之所为人,主要在心,不在环境。外在环境有困难有安逸,然使自己心不能选择仁道相处,在困境还是安逸都不能安心,困难久了就是是非,高兴久了就是骄傲。仁爱的人,不论在群体还是一个人,是长久做大事的根本。仁是一种心境,人们都有,人们都想得到。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都是有仁心开始生长,若失去此心,将失去生命之根本,简单说,失去可以长期安稳居住的家。无论环境困难还是喜悦,只要其心不仁,终不会久安。喜欢仁道的人,就好像忘记扎腰带,忘记穿鞋子,一样自然安逸。”仁道的意义,还没有真正领会。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某些事上,帮助同情弱者,有时候想尽心尽力,又磨不开面子,又不知如何去做,只能搁浅,仁这个字很难,心魔太重。有人摔倒了,应该有仁心。有人生病,需要仁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应该义无反顾的仁心,仁者父母心,一点没错,不分贫富贵贱,能做到一视同仁,很难实现。如果这个社会真的能做到人人皆仁,将是很美好的和谐社会。仁是一件长期投资获益的事,很难领悟到孔子所说的描述的益处,你说好,就是好吗?不分人不分时代吗?如何实施仁?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他说:

喜爱好人,厌恶坏人,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心不得其正,那么该喜爱的好人也不能客观地喜爱了,该厌恶的坏人也不敢厌恶了,这么一来,坏人没有公义的制裁,即使有法律也不能伸张,整个社会就会走上“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恶质化境地。仁者秉心平正,能够客观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社会公里正义才能得到伸张,并走上“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境地。仁者用心如秤,明理如镜,善善恶恶,嘉善而矜不能,人类社会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我思:

“好人坏人,谁人都会分辨处理。但是不仁之人,心里多私欲,顾虑过多,自己理解的好,不是真的好,自己理解的恶,不是真的恶,这里有点绕口,就是带有个人的功利目的。人心由此弱点,坏人在人群中自在生活,让人羡慕,被人追捧。好人反而被冷落疏远,隐藏埋没。人群种种苦痛罪恶,都有此开始,追求其根本,是人们包藏不仁之心。若人人能安仁利仁,在人群中践行仁道,好人就会有好结果,善道可以继续发扬,坏人得坏报,恶行消失。人人真的能有好恶,人群就是一个正义快乐的人群,关键是,人心有其好恶,人心所好自然得势,人心所恶自然不能留存,每个人问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好,真的喜欢坏吗?我所表现出来的好恶,真的是我的内心好恶吗?反省自己,人道的安乐光昌,由此开始。人心被私欲所障蔽,所缠缚,于是好恶失去正确定义只有仁者心明通,能好人恶人。知勇之本是仁,不仁则无知无勇。不能做到恶,这是人道的悲哀。不仁之人,处困境,不能安,处乐境,不能安。心里喜欢的,不能真的喜欢,心里厌恶的不能真的厌恶。所好恶,不能正确定义。明白仁的人,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勇者。”钱穆老师分析很透彻,仁义的概念指什么?不仁义又是指什么?道德又是什么?人是生存为先还是仁义为先?仁者爱憎分明,对于恶人,仁者没有拯救之心吗?划分恶,厌恶恶,远离恶。仁者真的这么处理吗?仁不是上对下的道义?不是强对弱的道义?既然为恶,证明在某些方面是弱于好人。仁者不是应该帮助道德的弱者吗?我想这里。孔子也是指厌恶坏事,对于做坏事的人,还是需要用心教育改造。

(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对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

他析:

一个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为行道的依归,那么他的行为因有仁的标准,自然不会做出恶事。仁者爱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一个处处有爱心的人,所行以爱为念,以爱为鹄的,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话的积极意义可以和本章的主旨相互验明。个人可以无恶无愧于天地父母;社会国家也必然臻于和睦安乐的境地。

我思:

“恶有两解,一读如好恶是恶。上章节说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然仁者有爱心,因此说仁者的恶人,出发点仁处于爱,厌恶其人,是希望能改过自新。这就是仁道,因此仁者恶不仁者。其心仍出自于爱人之仁,并不是真的厌恶这个人。若真的厌恶这个人,又怎么能成为好人。此处无恶,指人心之大公之爱。又说,善恶之恶,仁者爱人,存心与爱,可以有过失,不成恶”前后这两章结合看,就明白好恶的含义。好字容易理解,关键是个恶字。你做了坏人,我厌恶你。是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变成好人。就不会再恶。总感觉孔子的这套理论对付小孩可以,一说不带你玩了,就会知羞耻,改过自新。然,现在坚持自己恶的都有各自的执念,甚至能形成各自的群体,你厌恶恶人,恶人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一如往常继续行恶。然为什么不主动去改造恶人,是不是孔子认为改造别人很难或是无效,只有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别人,从而起到度化的效果。值得去研究。还有一种解释,无恶,是无邪恶的意思。指自己有仁心就没有邪恶。不如钱穆老师翻译的合适。“能恶人”“无恶”有点模糊,认真的厌恶人,我理解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孔子的做法是用爱心厌恶人,所以说对所有人都称为无恶。这里的能恶人,不是指程度,而是指广度。厌恶所有的恶,不会发生该恶的没有恶,不会放纵之。对于所恶的事,以爱心为出发点。只对事不对人,人还是可以教育改造的。需要再深思。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富与贵,人人所欲,但若不以当得富贵之道而富贵了,君子将不安处此富贵。贫与贱,人人所恶,但若不以当得贫贱之道而贫贱了,君子将不违去此贫贱。君子若违去了仁,又哪得名为君子呀!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去仁。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仁,颠仆困顿之时同样仍是仁。”

我思:

“仁者之心,自然有之,并不是难求。难在选择仁和安处仁。羡慕富贵,讨厌贫贱,在平常是容易疏忽,在变故的时候容易摇摆。人在一切环境都不除去仁。”说仁的好,说不仁的坏,如何做到仁,如何去掉不仁。为什么要信服你。为什么现在感觉不仁才是生存之道。没答案。

(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没有见到喜好于仁和憎恶于不仁的人。若果喜好于仁了,他自会觉得世上更没有事物能胜过于仁的了。若能憎恶于不仁,那人也就是仁人了,因他将不让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真有人肯化一天之力来用在仁上吗?我没见过力有不足的。或许世上真有苦力不足的人,但我终是未见啊。”

我思:

首先,孔子也没见过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他凭什么就说仁的好处,不仁的坏处。孔子见得人都尽力修仁德。可能有不用力的,但孔子没见过。从此看出,纯正的仁道社会,孔子没见过,他所见得只是人们努力践行仁道。他只是看到了过程,就想到了结果,是孔子的智慧,还是孔子的妄想。凡事无绝对,没有极好没有极坏,只有中间左右摇摆不定。我们的努力只是趋向于好的一面。

(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只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

我思:

有两点疑问,一是以前犯过一次错,能因为这次错就明白他是什么人吗?二是,不得已而犯错。能明确为人吗?如果真如孔子所说,应该编订一本由过识人书,列举各种过错,辨识各种人。人千千万,错何以亿算,如何能识人,只是暂时的主观的印象而已。因某些错误而定义某人终生,总是错的。

(八)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

我思:

先看看钱穆的注解“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为时时都可能死,故急着求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是枉此生?即是早上得道,晚上死了,也不枉活。”其实我不同意这个看法,道是什么?亘古不变的道。道能带给人什么,又能消抵什么?为什么要执迷于道?我不清楚。我喜欢踢足球,我此生致力于足球事业。就算我踢不好,但是我喜欢,喜欢算不是道?待看下文还有何种解释。有些解释为真理,或指治道,或指学说,这里指学说。真理千千万,这里真理应该是自己需要、在意的真理。只要得到这些就可以死了。

(九)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士,既有志于道了,还觉得自己恶衣恶食为可耻,那便不足与议了。”

他说:

知识分子以求道为志,理应念慈在慈,用心与讲求学问、修养道德,以求日新又新。如果不用心于此,而每天追求口体之养,以恶衣恶食为耻,那么那里还有心问学道德呢

我思:

一个学者,明道而行道,若是学者得士,应在仕途上行道,并不是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孔子教学生要先学道,再求仕途。然而一些人当官以后,就开始恶衣恶食。孔子认为这些人,心不干净,留的是虚志。道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孔子所以不愿和这些虚情假意的人讨论。这里的道当真理讲可以,当学说讲欠缺。

(一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他说:

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固执了。

我思:

道,即仁之道。仁偏在宅心,义偏在应务。仁似近内,义似近外。仁和礼,仁和义。都是相互的关系。礼是外在的形式,义是外在的事务。

(一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君子常怀念到刑法,小人常怀念到恩惠。”

他说:

一个人的志念趣向,是会影响其人格品德的。君子所想念的事将自己的德行修好,小人所想念的事拥有更多的田产;君子所时以为念的事刑法的可畏。要谨守礼法;小人所时以为念的事要得到别人的好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这念念之间隐然形成。孔子时以为念的事自己品德不能修备、学问未能讲明;深怕自己明知某事该做却未付诸实践、有过错却不改进,他能成就完美的德行,不是没有道理的。社会上有些人汲汲营营职位赚钱,却不知修养自己,总是家财万贯,可是言语乏味,品格低劣,心灵贫乏,令人生厌。又以社会既有规范、法律来说,它们是维系社会秩序与公义的基本设计。有修养的人,会遵行不悔,不但成全了社会,也获得社会的尊重;而一心为利、不知自制的人,却总想钻漏洞、走后门,从中获取暴利,甚至不惜知法犯法、挑衅公权力,大赚黑心钱,肥了自己,苦了社会,自然也被大众视为败类了。

我思:

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是什么?和贫富无关,和思想有关,和欲望有关。

(一二)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

他说:

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恨。再说天地间没有两利的事情,一边有利,一边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别人受害;受害的人当然心声怨恨,这也是必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起都以利为目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目标,那就叫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的人,也必定是负义的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抢夺诈骗,贪污受贿,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国家,看到孔子这句话,应该有所戒惕才对。

我思:

利这个字何解?当钱讲,当权讲好像都说的通。可否当理想讲?很多老师解释为实际利益。感觉任何事的目的都是实际利益,看的见或看不见。但凡注重结果或目的,当达不到时,都会怨恨。唯有将在意的重点,放在开始,放在过程中,看淡结果,方可少怨恨。

(一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若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那又把礼怎办呢?”

他说:

崇尚礼让的精神,能使社会有条理、有秩序。政治人物每天念兹在兹的,应是如何发展教育,增强国力,安定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如果能有这样的体认,那么规划国家大政、从事政治活动时,就会充分体现礼让的精神,凡事能包容、知体谅,思虑云为,都能兼顾天理、礼法、人情、谦让等精神,而成为宅心仁厚、气象雍容的政治家。如此“以礼让为国”,推行政令,福国利民,自能顺理成章,减少许多阻力和困难了。有许多政客利欲熏心,器识褊狭,心中根本不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当一回事;只是一味地党同伐异,争权夺利。为了私利,可以在庙堂之上口出秽言;为了争权,可以在庙堂之上大打出手!他们用这样的言行给民众作示范,自然世风日下,甚至礼法荡然!社会因而充斥着暴戾之.气,许多人没有谦让为怀的涵养,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各种乱象因而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中,想要顺利推行政令,岂非增添许多阻力和困难吗?如果政治人物还要制定一些礼仪法度,要求人民严格遵守,其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真是慨乎言之呀!

我思:

“礼是双方的事,分为外敬和内和。知道敬而且能和,必会谦让。因此让是礼的本质。为国分上下,以礼治国,上下有敬,能和,因此能想让。”“不能以礼为国,则上下不敬不和,必定会相争,”“本章言礼治义,孔子常一仁礼一起说,此章单独说让。在上者若误认为礼是下尊上,即不免有争心。礼有互让的含义。”任何形式的国家,均有上下关系,上下关系如何相处,礼是很好的理念。或是能想到更详细的互相制约罢免制度。礼让,是上下层相处之道。权利大者人数较少,希望多数人礼让他。权力者往往不自律,没有很好的做到礼。希望能自省反思。总有人要迈出诚意的第一步,诚意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一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求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他说: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数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字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我思:

不要愁外界能给予什么!职位和知己。当自己有德才,自然会得到这些。德才是我们所必须的,职位和知己,只是衍生物,可有可无。莫强求。一味的谈吐职位和知己,容易迷失自我。只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才能极速的获得这些,自私自利与德才违背。孰重孰轻自行抉择。“此章君子求自我,不避讳职位,当不是汲汲求位,如果高傲,并不是孔门求仁行道经世之实学。”孔子要求求仕途,正大光明的用才学求仕途,求仕途然后展示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政治或是才学梦想。孔子这话,在现在有点出入。才学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考虑是否上下一心,是否懂规矩,是否会来事。毕竟一个职位只有一个人,人口多,职位少,为了求仕途,只能用尽各种方式。这是是听天由命等着仕途,还是自己想方设法追求仕途?我没有答案。我更偏向于做好自己,可以积极表现自己,剩下的就听天由命。还是以学为先。

(一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他析: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的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能力,恕是推及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

我思:

“尽心待人是忠,推心及人是恕,人心是相同,在所欲所恶上面,没有太大的悬殊。因此要尽心待人,不以己所恶施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仁道可以贯通与所有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忠恕别仁更容易理解。仁是至高的德,忠恕则是当下的表现,人人可以尽力”“曾子性格敦笃,曾子的解释,是根据自己出发点解说的,不见得是孔子的想法。”道,我理解为仁,礼,孝,可以再加上忠,恕。所有有意义的词的集合体。

(一六)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他说:

义也是论语中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义?简单的说,义是合理的行为,恰当的抉择。然而,怎么做才合理,怎么做才恰当呢?却是因时因地因立场不同,而又差异的,要拿捏准确,必须有缜密的思考,周详的观照。比如说,国家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准,是对的。但若不能同时注意到环境保护,甚至忽略污染问题,以至于祸延下一代,造成未来世代的痛苦,便是不合理。因此在决定政策之初,便应有长远的考量。同样的,一个人追求财富利益,也必须去想到,在追求过程当中,是否会造成别人的损失?带给他人痛苦?甚至是否会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扭曲人性?社会上作奸犯科的歹徒,偷工减料的不肖业者,颟顸贪污的官员等人,便都是只知贪取私利,而不顾合于义理与否的小人。

我思:

义,是非,利,利害。义和利有没有具体的解释?这里针对的是上位者和下位者。上位者求仁义是为了百姓,下位者求财利是防困乏。这并不是必须一定的事,上位者也可以求利,下位者也可以求义。人所追求的价值观,是因学习而确认的,学习又是由志向确定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学习相应的知识,就会确定相应的价值观。

(一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遇见贤人,当思与之齐等,遇见不贤之人,当自反省莫要自己亦和他般。”

他说: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希求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些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是有恶。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掘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佳节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

我思:

与人相处,总能学到一点东西。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自己可以判断。不过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是看你想利己还是想利他。总能说出理由。从自己的角度,对方总是错的, 从对方的角度,对方总是对的。我们坚持的对错,是真的对错吗?顺其自然,做好自己。

(一八)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

他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当然要尽量设法劝谏,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义的处境,而达到无过的境界。劝谏父母时,子女的态度要恭敬和顺,言词要委婉含蓄,讲究说话的技巧,让父母欣然省悟,从而避免犯过,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假使父母不受劝谏,亲子没有共识,子女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宜怒气凌人,唐突双亲,因为规谏父母,完全是本着一腔孝敬慕爱之心哪!此时子女应该以无比的耐心,换一种方式或说法去感悟亲心。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别唐突父母,甚至触怒父母,更别违反孝敬父母的本心。在整个劝谏父母、从事沟通、建立共识、避免犯过的过程中,子女始终只是操心忧劳,百计千方,为成全父母之德设想,内心里不曾有一丝一毫怨怼愤怒之情。必须如此,才算是克尽孝道。

我思:

事父母如此,事上位者是否也如此?允许有自己的意见,允许与父母,上位者,进谏。首先自己得有丰厚的学识和经验,才能旁征博引,才能与上辩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难撼动。自己再没有点事实依据,很难说动。

(一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定的方位。”

我思:

有方位,父母有事,可以随时在你告知的地方找到你。古代交通不方便,音讯难以传达,父母有急事,找不到子女,将是毕生的遗憾。孝子顾虑这,因此不远游。

(二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重复

(二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他说:

有人对自己的生日记得很清楚,每逢生日,往往举办庆生活动。可是询及他们父母的生日时,往往就瞠目羞赧,支吾以对了。其实,孝顺父母,就必须时时将双亲的年龄寄存在心,看到父母的年龄与日俱增,身体一直相当硬朗,做子女的还能承欢膝下,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这是第一点。再说,己存父母之年,也令子女忧惧。眼看着双亲渐渐衰老,怎不教人忧虑惧怕呢?这是第二点。大体来说,子女牢记父母的年岁,克尽孝道,时喜时惧的心情,有如上述。至于自己过生日、庆生之际,或许还是要感谢父母的生养鞠育之恩吧!

我思:

喜其寿,惧其时日不多。不分先后。“孝心即仁心,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人应该推广孝道达于仁,若以自私心对父母,处家庭,开始不违背孝道,心不仁,将不孝。”

(二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因怕自己行为追不上,那是件可耻的事呀!”

我思:

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做人做事的哲学。有些人说的多,做的少,难免让人觉得轻浮。不如有多大本书,说多少话,做多大点事。

他说:

古人重承诺,一言既出,生死以之。如果是做不到的事,绝不随便答应。所谓一诺千金,便是这种典型。荆轲、聂政、季布等,都是这种人物。游侠之士,尚且如此,何况是以道德良知自律的知识分子呢!

(二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检约而差失的很少了。”

我思:

节制、约束,是保守的性质,保守确实很少犯错,但是也很难有突破。我想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人成为圣人很难,前提就是少犯错。少犯错并不是从学习中总结经验,而是主观的限制自己的思想。

(二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常想说话迟钝些,而做事敏捷些。”

他说:

言与行,是人类社会中很有趣的两种行为。一般而言,话多的人,动作就少;动作快的人,话多半也少。俗话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正是这个道理。人生时光有限,花在讲闲话上,做正事的时间就少了。况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说话容易,所以一般人容易轻忽;做事困难,所以一般人容易怠惰。孔子勉励我们要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我们割除这样的弱点。但是,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也只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着一欲字,正说明其困难,以见君子时时以此自惕。

我思:

与前一章一致,少说话,多做事。做事才能起到实际效果。慢慢思考,想问题想透彻一点,做事敏捷,不是不思考立即行动,而是想清楚后,立即执行。

(二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

我思:

有德无德总会有人志向相投,都不会孤立。时代不同,主流思想不同,比例不同。坚持自己认知的德,总会有人来支持。真德又是什么?不甚了解。

(二六)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钱穆白话试译:

子游说:“事君太逼促,太琐屑,便会受辱了。交友太逼促,太琐屑,便会见疏了。”

我思:

这就是孔子爱面子的原因,是因为直接说出问题,逼得太紧迫,让人反感。这也表现了徐徐善诱的决心,不能急,慢慢感化。急着想达到目的,必会招人厌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接受程度,和极限值,一旦超过就当失去耐性。人人如此。说话做事要慎重。“五伦,中唯有父子一伦,是纯以天合。故孔门特重孝。其他四伦为社会关系。唯有父子一伦,是与生俱来。世界各大宗教,皆不言孝,不重历史绵延。”

~~~~~~~~太长不看~~~~~~~~~

简版:论语里仁篇第四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788评论 0 1
  • 论语心得(十七) 文:Recycler 20/106,127015字 祝福各位朋友鸡年大吉,新春快乐. 阳货篇第十...
    Recycler阅读 945评论 0 1
  • 何老撕 - 一名深度旅行爱好者。图片来自大理的朋友们,想到大理玩儿的小伙伴欢迎勾搭交流。 不要关注我,粉丝多了烦
    何老撕阅读 1,605评论 45 39
  • if语句:也可称条件语句,是根据所给定条件的值是真还是假决定执行不同的分支。 if语句有单分支、双分支、多分支以及...
    真一阅读 1,478评论 2 5
  • 到达住的地方,我们一行人分配到2个公寓,一个叫home from home 一个叫stay at home,挺喜欢...
    JellyL阅读 18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