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柴静的《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念》,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突然之间会有很多伤感。
老郝、老范、柴静是曾经的“我们仨”,看到这张图片,想到了自己初中时的一些回忆。
初中三年,在蝶屏中学读书,每天上学我们要跑十几里的路程,那时候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唯一依靠的就是一辆自行车,每人一台。
如今梦里总会浮现骑车到校停自行车锁自行车的镜头。那时学校的操场一隅是专门给大家摆放自行车的,大家可以各自停放,放学后去停车坪分头找自己的自行车,开锁,等到自己的学伴,然后上车出发。
一路上好几个人一起,每人骑一台,也有的时候,也会有自行车坏了放在家里或者放修理店修的,于是,大家就互相搭车,一人带一位,就这样一路欢歌,有说有笑,回家。
一个小时的车程似乎一点也不觉得遥远。路上,大家还会表演着各种车技,有的将手松开车龙头,任车自由前行;有的下坡时不踩刹车,任车在下坡道上飞奔……儿时的马路,是填满了石头颗粒的粗糙的路面,那时候基本上没有汽车,马路上除了自行车,就是行人,偶尔会有一两台拖拉机从身边驰过,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车头上冒着一股黑烟。不像现在,骑着自行车,在拐弯抹角处还要担心是否会突然冒出一台摩托车或者一台汽车出来,所以还得小心翼翼为妙。
在那个时代,马路基本属于自行车的世界。尤其是上、放学的路上,自行车奔驰,孩子们欢歌笑语,相互追逐,嬉戏,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儿时住的是山村。上学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基本上平地很少。就是在这样每天30里的脚踏自行车锻炼中,磨练了我们每个人健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毅力。
每天的自行车骑行就是最好的身体锻炼。
而今,时代不同了,同样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却有着不一样的世界。现在的孩子,有的是做不完的功课,上不完的补习班,玩不够的网络游戏,大家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去走进大自然,去享受无与伦比的童年的欢快,没有时间去尽情地放空自己,更别说去骑行,去锻炼身体啦。
现在的孩子,对于大自然,更多的是一种麻木。这不能不说是一代人的悲哀。
比如昨天下午,我们给孩子们送去生日礼物,孩子们接下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也是孩子们不屑的表情。
因为对于这些,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在他人眼中,父母送一份礼物,也是很寻常不过的事情,不值得惊喜。
孩子们很少懂得感恩。
柴进说,她在陈虻的话语中慢慢体会到,“宽容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
而人,最怕的就是没有感受。当我们对身边的所有事物、人、大自然,都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了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这个人,就彻底完了。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每每这种时候,会想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想到小豆豆所在学校的教育方式,每天下午的课程就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大自然散步,去听大自然的声音,去看大自然的美景,去感受每天、每个季节大自然细微的变化,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真实,感受欢快,感受大自然的恩典。
这段时候,想到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慢下来,去更深入地走进大自然,去大自然感受生命的流动。因为只有慢下来,只有你放松下来,你才会有更多的心情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比如此刻坐在书桌前,我可以一边写着以上的文字,一边听窗外此起彼伏的蝉鸣,听远方不时传来的布谷鸟清脆的歌唱,还有其它不知名的小鸟的“叽叽喳喳”声,似乎在亲切地对话……
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音乐,创作者来自于各种动物演奏家,包括鸟、虫……,还有人类创做的音响,包括建筑工地的各种撞击声,还有汽车的鸣笛,各种音调,远近结合,掺和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曲磅礴大气的作品。
所以,想到了儿子接下来将近两个月的暑假生活,我也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和纠结,和儿子一起,放松放下,享受平静的生活,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轻盈自在,幸福而安详。
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