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步期
英格兰上回打进世界杯的四强是在1990年。那时候的英格兰队,是一支很不起眼的“小”球队。他们还处在被欧足联全面禁赛的阴霾里,没有大牌球星,也不是夺冠的热门。而刚刚从长传冲吊改打地面球的他们,操着并不熟悉的打法,还显得笨拙。然而这不要紧,他们在沉稳中暗藏着杀气。
小组赛打荷兰,面对两年前欧洲杯的冠军,外加三剑客的豪华阵容,英格兰人却打出了最犀利的进攻。巴恩斯的左路突破,向着荷兰队的后防线一次次地冲击着,不仅威胁着荷兰队的大门,也向荷兰人乃至全世界的球迷展示着英国人一流的脚法。
半决赛,莱因克尔在德国人严密的禁区里,面对后卫的高压逼抢卸了球,一脚就打了进去。那种震撼,是巨大的。而那卸球中的风情,堪比这届世界杯里的梅西。
这就是英格兰队给人的感觉:他们锐意进取着,摒弃了古旧的打法,向着更为先进的地面球战术迈进。
而更为吸引人的是,英格兰队的球员们低调腼腆,还保持着谦和的绅士作风,不会轻易犯规,也从不和对手或者裁判争吵。他们得黄牌最少。莱因克尔还获得了当年的公平竞赛奖,因为他踢了一辈子的球,一张黄牌也没有。
里里外外,英伦足球都显出一种别样的魅力。总让人觉得,这个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会有更让人喜欢的表现和成绩。
2. 腾飞期
1996年的欧洲杯是英国足球的高峰期。这一年,他们成了欧洲杯的主办国。而这个时候,英超已经打了五年。利物浦、曼联、阿森纳,这些老牌的英超球队并不保守。他们早知道长传的打法落后了,而技术球才是出路。而英国的青训营,比如利物浦队的青训营、曼联的青训营,贡献着一批批有才华的青年。
在这支英格兰队里,有希勒这样的中流砥柱,又有很带了几分仙气的麦卡,还有并未老去的加斯科因。他们承载着英超五年间的技战术发展,也充满了希望和创造力。
打荷兰的比赛,他们踢得酣畅淋漓。麦卡在荷兰后卫丛里连续过着人,带球从容而飘逸,和英国球员给人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还有加斯科因对苏格兰的那个进球。安德顿的传球穿越了苏格兰的整条后防线,而加斯科因在跑动中凌空一挑,便越过了对方后卫的头顶,还未等皮球落地,便是凌空的一记射门。
整个进球充满了想象力,也是加斯科因一生中最美妙的一个球。 这之后,他躺倒在了草坪上,和队友们一起分享这份欣喜。
尽管后来在点球大战里输掉了,没有得到冠军,但英格兰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宣告他们又回到了世界足球的最前端,也让人相信他们经过多年的厉兵秣马,会见到曙光。
3. 低谷期
只可惜,剧本没这么演下去。1996年后,英国俱乐部足球大幅度地崛起了。利物浦由麦卡、福勒领衔的青年军,曼联贝克汉姆、吉格斯、斯科尔斯的92班,还有纽卡斯尔、布莱克本等一批新贵,在英超刮起了一股新风。
1996年,温格入主了阿森纳。从此,英超有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军团。
2004年,阿布资金入主了切尔西。从此,英超开始了吸金时代,也开启了打造欧洲豪门的征程。
引领潮流的战术,科学的训练方法,外籍教练的斗法,外国资本的注入,所有的一切,都让英超走出了90年代初那个封闭没落的境况,成为全世界最有魅力的联赛之一。
而与此同时,英格兰队并没赶上英超俱乐部的脚步,反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与英超豪门的锐意进取不同,英格兰队在踢法上显得保守而又落后。无论是霍德尔还是凯文·基冈,即便他们本人是英格兰技术足球的代表,但对于长传冲吊的改造,始终少了老帅罗布森和维纳布尔斯的那份坚持与果敢。
当然,从1998年世界杯开始,英格兰托了俱乐部足球的福,出产了一批又一批的球星。贝克汉姆、欧文、鲁尼,还有后来的杰拉德和兰帕德的双核。
只可惜,英格兰自从贝克汉姆出道以后,非但在踢法上没有根本性的改进,还逐渐从之前那支闷着劲儿的平民球队,变成了一支偶像队。
他们球场外的新闻比球场内的还多。比如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的爱情故事。再比如默多克带领他的新闻集团做掉了英格兰队的瑞典籍主帅埃里克松。当然,还有著名的,走到哪里都是麻烦制造者的英格兰太太团。
但其实,也有些无奈的。
贝克汉姆是个好球员。他勤奋,努力,一丝不苟。那脚任意球绝对是真功夫。
而其后的杰拉德和兰帕德也都是好球员。而且他俩很像。全都是低调,沉静,不善言辞的类型。只可惜,两人就是不来电。双德的组合只表现出了尴尬。
4. 重新找回了自己
很顺理成章的,对于这届英格兰,谁也没抱太大的期望。他们早就被国内媒体冠以“三喵军团”的称号。褪去了偶像的光环,也没了贝克汉姆这个“旷世奇才”,英格兰变得平平无奇。
英国媒体也再不会嚷嚷这是最有可能夺冠的一代,而是很佛系地打起了“欢乐足球”的旗号。
结果,他们真的很happy。
这谁也没想到。
防守端,皮克福德犹如希尔顿附体。其实,英格兰一直有好门将。希尔顿、希曼,前些年还有吉文。只是皮克福德有点儿邪乎。他既能扑点球,还能化解对方近在咫尺的射门。那反应,高接抵挡,几乎没有短板。
而在进攻端,英格兰很有新意。不能不说,球员时代并不起眼的索斯盖特,教练当得还不错。
英格兰这回一点儿都不保守。他们紧跟着世界潮流,也打着三中卫,还玩着现代流行的传控打法。而同时,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特有的复古打法,反而在战术上一枝独秀,成为所有球队里,在打法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
而他们的法宝就是头球。别小看了它。这是利器。
传控流行了十年。脚下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尤其被巴萨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头球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别说以头球作为主要进攻手段的球队少了,会防头球的队也少了。
于是,英格兰有了机会。
打巴拿马的那一战,他们便尝到了甜头。
在斯通斯打入第一个球的时候,他们很惊讶地发现,巴拿马中卫的跑位方向完全是反的。当斯通斯高高跃起的时候,中后卫向着反方向去了,而把一片空白地留了出来。当斯通斯高高跳起的时候,连个和他抢球的人都没有。
于是,英格兰人一遍遍重复着头球路数,而巴拿马越打越慌,甚至不知道敌人会来自何方。
比利时赢球靠的是和巴拿马球员的肉搏战,而英格兰却凭借头球战术,兵不血刃地在上半场就以5-0领先了。
英格兰打瑞典是八强战里最happy的一场球。英格兰的进攻是多样化的,但最关键的战术仍是他们的看家宝:头球。
央视的解说员很惊奇地叹道:“英格兰对瑞典,居然也用头球?这不该是瑞典人的拿手好戏吗?”
谁说的?个子高大的人就一定会头球吗?当然不是。
英格兰远不是某些媒体所说的“处于无核状态,——比赛缺乏梳理,踢倒哪算哪”。说这话的人,并不懂球,更加不懂头球。
重拾头球战术的英格兰,踢得很有章法。
别小看了头球,这里头的学问不小。看看马奎尔的那个进球吧。不说对来球的判断,还有那高高跃起的弹跳。马奎尔顶着后卫的逼抢,仍然发力顶球,动作一点都没变形。
没人打娘胎里就会头球,这是训练的结果。而其中的内核是技术。就好像,科斯塔在打伊朗的那场比赛里,倚着后卫的那个转身。这里边融合了力量以及人球结合的技巧。看着平淡无奇,却包含着高超的技术。
而马奎尔也是。他压着对方后卫起跳,发力完全不受到任何的干扰。跳得准,顶得准,落点也很准。这一手头球的绝活儿,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而掌握这样绝活的,在英格兰队里不只有马奎尔一个人。因此,围绕着头球,英格兰设计了各种进攻的手段。比如各种的定位球,还有中锋头球摆渡的技巧。很少再有人这样踢了。当然,也不好防守。因为,为防传控而布下的铁桶阵可以被林加德等人的高球输送很轻巧地越过。免去了身体冲撞,躲开了中场死拼,英格兰队依靠独到的头球,让进球也变得轻松。
于是,主张happy的英格兰队,既有着传控的功力,还保持着头球的传统,一路打进了四强。这是谁都没想到的。而这支英格兰,没有了贝克汉姆,也没了杰拉德、兰帕德这样的明星。这是一支很彻底的平民球队。但他们年轻,也齐心协力,战术有特色,踢着很整体。
无论这是开端或是结局,这都是英格兰对于足球的回归。从1988年开始改打地面球,他们经历了高高低低的起伏,终于在三十年后,又成了世界杯的四强。最让人欣喜的是,英格兰无论在打法上还是足球本身,都找回了他们原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