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大多数人心中一个温暖的存在,一段特殊的记忆。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门在外,乡愁也悄然滋长。故乡,变得既亲切,又陌生。
阴历十月一是家乡祭奠逝去老人的时节,我回到了故乡,河北省一个普通的村庄。
从北京到老家,一路高速,其实不过260多公里的距离,如果路况良好的话,基本四个小时足可以到。高速汽车一路驰骋,引出许多关于故乡,关于老家所在的小村庄的回忆。
它是华北平原上许多个小村庄里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们以种地务农为生。春耕夏忙秋收,冬天一片寂冷,进入农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小桥流水的美景,也没有才子佳人的传说,这么一说,它实在是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小村庄,乏善可陈。
然而,它却是我整个童年的天堂。
草长莺飞的春天,万物复苏,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间疯跑,采不知名的野菜,回家洗净切好就是美味;
炎热夏日,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蝉鸣声,树荫下,大口大口地吃着冰棍,还不忘跟小伙伴神侃一番;遇到夏收,晚上跟着大人在露天的场地里看护自己家的粮食,大人们絮絮叨叨的谈话,远处的蛙鸣,耳畔阵阵舒爽的风。还有,明亮的星空和梦。
秋日里,一片金黄,还有沉甸甸金灿灿的玉米拉回家,爸爸坐在院子里一边剥玉米一边讲故事,妈妈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一直是我内心非常温暖的画面。
冬天一到,小伙伴们穿着厚厚的衣服结伴上学,在学校门口买一块热气腾腾的红薯。越来越冷,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熏肉的香味从家家户户不断飘出来,妈妈在厨房里一直忙忙碌碌,热气腾腾的不止有刚炸的年货,还有生活。
路况很好,不到四个小时,到家了。
从停车场出来,步行到叔叔家,路不远,思绪很长。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跟儿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年的一些房子现在已经开始出现破败的痕迹,一些人家斑驳的铜锁和木门昭示着岁月在这里的痕迹。一路到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人,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不是在上学就是在外打工,其实就算是遇到人,也很有可能对方并不认识我了。自初中离家求学,到毕业工作,我离开它,实在是太久了。
在三叔家住了几天,三婶特地为我烧上了暖气,还是冷。洗澡不方便,上网倒是很便捷。住校的弟弟从学校回到家,一直趴在网上跟朋友聊天视频打游戏,三婶笑笑说她对网络远不如弟弟在行。出门走走,正值初冬,万物凋零,然而公路两旁的树木一排排,金灿灿的落叶飘落下来,公路延伸到远方,颇有些美国电影里公路的感觉。
晚上有邻居来串门,因为妈妈也回来了,所以大家都很高兴,一起吃着瓜子喝着水,聊得很尽兴。我偶尔插话,大多数时间在帮忙倒水。从小就熟识的邻居,自然有很多话要讲。我略过妈妈,发现两个阿姨不知什么时候起脸上有了很多的沧桑,虽然笑容还在脸上,可是岁月却写进了身体里。是啊,他们大都已经到了儿女成家立业的年纪,在生命的这个节点上,他们的角色已然要发生变化。可是不变的,依然是为了儿女,勤勤恳恳工作,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可是却不遗余力的培养自己的孩子。我还发现,其中一个阿姨的左腿,走起路来稍显吃力,据妈妈说是长期在工厂体力劳动太过繁重用力,集中在了左腿上。
那个小村庄,将近20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想象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公路修通了,上网便捷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改变靠种地或者出卖体力来挣钱的生活。也好在,日子虽然辛苦,却总还是温饱,甚至有些家庭已经是小康水平,楼房汽车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好在,下一辈的人,越来越多的拜托了这种生活,开始打拼更多彩的未来。
在外面的世界一日千里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这座小村庄也在一点一点逐步改变,虽然慢,却不曾停下脚步。虽然思维上的改变不会那么快,但是看到三婶学会了上网,阿姨都用开始用微信跟外地的儿子视频,我在想,这个小村庄,它某些地方,已经不一样了。思想,唯其牢固难改变,方感点滴进步之惊喜。只要进步,便是希望。
曾经这里都是美好温暖的回忆,因为它承载了整个童年。现在重新审视它,突然发现它很多方面落后,缓慢以至迟钝。故乡如此,人亦如此。当初年少时候自视甚高,及至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跌倒受伤,才知道山高水长,人外有人。于是收敛了脾性,却始终坚持内心,学会取长补短,日子那么长,何愁没成长。
而我的故乡,岁月那么长,怎会没希望。
我跟它一样,需要的,都是不疾不徐却不停歇的坚持和努力。
回京的路上,妈妈谈到老家供暖不足,深感太冷且洗澡不便,并且雾霾跟北京一样的严重,淡淡地说了句“曾经那么美好的老家,怕是自己以后都不适应了,回不去了啊”。
可我知道,就算真的不适应,就算真的回不去,我与它,都不会真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