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安全感、敏感度、自我认知等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深埋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很多受到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只为与自己和解。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原生家庭,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大概也是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原因。
这部改编自阿耐小说《回家》的电视剧,以一个在畸形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人为主角,深刻探讨了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重男轻女、赡养老人等复杂的现实问题。
不少观众在看过《都挺好》后,都对剧中主人公苏明玉的经历感同身受。在弹幕、在豆瓣、在微博,大批网友“对号入座”,更有甚者,义愤填膺的表示不接受“大团圆结局”,誓要让苏明玉“撕到底”。
可以说,苏明玉这个角色,确确实实的切中了观众的痛点。
在观著君看来,苏明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角色。她的性格外冷内热,既坚强又脆弱,既有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倔强,又有被不被家人理解的心酸和无奈。
苏明玉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跟父母和两个哥哥生活在一起。在一般人看来,她应该会是家中最受宠的那个,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苏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十分溺爱两个哥哥,对苏明玉非常冷漠。在大哥考上斯坦福之后,苏母以养不起她为由,拒绝了她考清华大学的要求,还卖掉了她原有的房间,导致苏明玉为了为了学习只能凄凉的睡在客厅。
在这样的压榨之下,苏明玉在18岁之后就离开了苏家,再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凭借自己的努力,她最终成为了一个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但也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逐渐封闭了内心,竖立起尖刺,无法认同家庭的意义和价值。
在苏母去世之后,苏明玉向刚刚回国的大哥提起母亲去世的经过,就像在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脸上没有一丝悲伤。
可以说,苏母的冷漠,也是苏明玉冷漠的根源。母亲给她的不平等待遇,让她不知道如何有感情的处理“家”里的关系。一方面,她渴望远离家庭,不愿面对过去,希望与过去的自己诀别,因此不断努力、奋斗、成长,过好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回归家庭,得到家人的理解,让自己能有一个情感的寄托。从她带着父亲买了一大堆衣服,从她带着父亲买东西、吃饭就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她是很享受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的。
苏明玉矛盾的情感,在她心中打下了一个死结,她只能通过强势来掩盖内心的卑怯。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才用铠甲把自己武装起来。
其实何止是苏明玉,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苏家其他两个孩子在成年后也显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哥苏明哲和稀泥,对父母愚孝,看似对家庭无条件的付出,实际上也伤害了自己的小家庭;二哥苏明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口蜜腹剑,长大后成了啃老族……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原生家庭,但这还不是它的最可怖之处。在《都挺好》先行释出的预告片中,苏明玉面对懦弱自私的父亲终于爆发,大喊:“你不配有家,不配有儿女!”那一刻,苏明玉终于变成自己最恨的母亲的样子。“我努力了这么多年,居然变成了我最恨的人。”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放下。”或许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女孩像苏明玉这样的女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与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与自己和解,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安敏成在《现实主义的限制》中曾经说过:“很多现实主义作品其实都运作于两个层面,一为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层面,一为自觉的寓言层面。”如果文学作品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那么必然是空洞无物的。
从这个角度看,苏明玉这个角色塑造的确实非常成功。
近年来,国外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蔚然成风,去年《杀死伊芙》中的吴珊卓更是打破了大众对女主角的刻板印象。但在国内,大女主戏的题材依然匮乏。
《都挺好》的成功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展现女性光环不只有通过男性爱慕一种方式,现实主义题材中接地气的女性角色同样也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彩。
其实,中国在女性题材上可书写的内容并不少,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等社会现象就是很好的主题。观著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女性题材作品被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