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像中了邪一样,买票去最坑爹的景点,忍受着拥挤的长队,咽下当地难吃的饭菜,以人山人海为背景疯狂自拍。这一切无非都是因为四个字:来都来了!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忍不住一定要去呢?又不是第一次过“五一”,每年各大景点游客爆满的新闻看的也够多的啦!
后来我发现这不能怪咱们,要怪只能怪它:行动偏差。
一、点球中的行动偏差
什么是行动偏差?以色列的研究人员Bar Eli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点球。
足球比赛中,专业运动员的射门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罚点球的过程中,留给守门员判断的时间只有零点几秒。大部分情况下,守门员需要提前判断方向以便扑出点球。
守门员有三个选项:向左扑、向右扑、站着不动。
这种情况下守门员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研究人员分析了顶级联赛中的286次点球记录,最后发现很少有守门员会站在原地不动。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有93.7%的情况下守门员会扑向两侧,而乖乖站在原地等待的只有6.3%。
有什么问题么?当然有,我们来看看罚球队员的射门方向分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罚球队员射向中央的几率为28.7%远多于6.3%。
换句话说,如果守门员什么也不做,单单是站在那里,都能让他们扑出点球的概率大大提升。
二、生活中的行动偏差
如果说守门员没扑到点球,仅仅丢掉了一分的话,当行动偏差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时,我们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研究表明,当酒吧门口的各色青年互相推推搡搡、骂骂咧咧时,如果有警察介入并且干涉,就会有更多的人受伤或被逮捕。
相反,如果警察能够耐住性子,不去干涉,事态往往并不会怎么恶化。这也是老警员通常比菜鸟警察更能沉得住气的原因。
再比如,当涉及到投资领域时,我们经常会按耐不住、频繁进行交易。那一起一伏的数据,以及一进一出的交易量都在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不能按兵不动。
尽管我们的投资大神巴菲特老爷子已经说过:“不要频繁交易,不要频繁换股”,但是由于行动偏差,我们就是听不进去,难怪我们不是股神。
三、为什么“不行动”这么难?
根据心理学家Kahneman教授提出的“标准理论(Norm Theory)”,如果一件事的结果是由非标准行为引起的,我们的情绪会发生更大的波动。
对于守门员来说罚点球时扑向一侧是“标准行为”,而站在那里不动是“非标准”的。因此如果站着不动导致失球,守门员从情感上更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如果我们“五一”期间什么也不做,只待在家里,万一要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我们就会责怪自己“当初就应该出去玩的”!
从进化的角度,我们也是一群倾向于多行动、少思考的生物。远古时期,当人们在丛林里狩猎时,如果看到了疑似猛兽的影子,他们会撒腿就跑,而不会选择观察一下形式,核实一下真伪。
这个时候快速行动要比深思熟虑更有价值。说白了,我们就是一群行动偏差者的后代。虽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三思而后行,但是我们明显还是不能适应这种改变。
难怪帕斯卡会说:“我就发现人的一切不幸都来源于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不懂得安安静静地待在屋里。”
四、没人天生就能沉得住气
几千年的演变过程都没有消除我们身上的行动偏差,我们当然也不能指望着通过读几篇文章,记住几个警句就能消除这种偏差。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行动”的,很少有人教我们要如何“不行动”。
好在就像体能、记忆力等可以通过锻炼提高一样,“不行动”的耐心同样可以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培养起来。
现在就让你放弃五一出去玩的冲动是不合理的(当然我也不觉得出去玩本身有什么错),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平日里就开始有意识地练习“不行动”的能力。
找出一件过去你一直做,但是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的事。试着忍住不去做它,记录一下自己身边的变化,看看有没有因为“不行动”而获得了更好的结果。
其实更好的方法是压根儿把这件事忘掉。
笑来老师曾经在《理财越早开始越好,那如何开始呢?》中提过一个好例子。
为了在理财过程中实施我们的“不行动”,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得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这样的时候,欺骗一下自己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
到外地办一张储蓄卡,记下卡号之后把卡扔掉;以后每个月转账一定的数额到那张卡上。
不去想着自己有这么一笔钱,就当它丢了,这能够有效帮你杜绝各种不必要的操作,几年以后你就会发现这种“不行动”带来的收获有多大。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只要是行动就一定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似乎一天到晚都在忙,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给自己一个机会体验一下“不行动”的效用,或许你能得到比以前更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