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点钟的早晨,天空还是蒙蒙的一片黑色,路边有些发亮的黄色灯光,想必忙碌了一夜,也是想要休息了吧。抬起头,看到天上明亮的半个月亮,说耀眼谈不上,但是干净、纯洁,就如人的心底那本就具足的亮光一样,明晃晃的看着这个世界,守护着这片美好。
清晨的空气有点发凉,但却真实,不像那屋子里的暖气,隔绝了四季变换,隔绝了冬的问候。
我们都活在一个世界中,我们都活在不同的真实世界中!
进入地铁,人已经开始多了起来,此刻,已经开始了北京的上班高峰期。只见得人潮涌动,每个人都是一副慌张、匆忙。地铁来了,匆忙地跑上车,纵然已经人挤人,可还是想要往前那么一点,能够留出那么一个空隙多容得下自己。
还记得,美国心理学硕士邓肯说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你产生不安全的感觉。那么,地铁上如此般紧密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加强联系吗?
经历过的人都会知道,答案显而易见,NO!我们彼此之间虽然距离很近,可是却都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活在相同的物理世界,但是却都活在不同的心理世界。而心理世界,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真实世界。——我们都活在不同的真实世界中!
北京的地铁是一个最鲜明的写照:地铁上最常见的,是每个人手中一个电子产品,耳朵上插着一个耳机。或者在看视频,或者在听音乐,或者在玩游戏,亦或者在看书。但是每次观察,都发现看书者寥寥无几。或许,这个时代本就已经充满了焦躁、匆忙,我们已经无法让自己静下来安心地去读一本经典了吧,所以现在各种帮你读书节目也日趋兴盛。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纵然彼此在地铁上已经见过很多面,可是却根本毫无印象,彼此只是曾经面对面过的陌生人吧。
我们都同样坐在一个地铁上,甚至一个车厢上,可是我们都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世界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判断标准,也正是这些原因,我们彼此之间纵然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产生不同的情绪。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中说“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走出地铁,外面已经阳光普照,给予这个世界温暖的力量。抬起头看到被阳光拥抱着的绿叶,这一抹绿色,何尝不是生命中的一个奇迹呢?
回归当下,回到现在感受身边的风、阳光、对面的微笑,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够找到真实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