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精神食粮,读的别人的书,长的是自己的身体。
在新教师培训会上,一位老师推荐了几本必读书籍,包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碎片与重构》《摆渡人》《余永正给女儿的二十条建议》……很怀念有推荐的书籍,如今很多的请教变成了思想的传递,他所理解的就是你要理解的,其实人的差异性还真的重视。
怀念推荐书籍的日子,就是怀念大学的课堂氛围和学术濡染。每堂课都会有相应书籍的推荐,总会占据一张ppt或者更多,古代文学的《诗经》学习,会推荐各种注解书籍,《史记》的学习,除了三家注还有更长的书籍推荐,那是青春年少,人一年少就会无知,错过过很多东西,例如推荐书籍。
还是会去看看推荐书籍的!王洪涌老师的语言文字课堂上推荐的书,就会去二楼图书馆找一本看看,不需要检索过程,大致位置已经熟烂于心,毕竟感兴趣。《说文解字》的探索以及甲骨文的摹形记意,很有意思。对自己的名字的“霞”也在老师的追问下有了兴趣。霞,赤雲气也。从雨叚聲。大学里的推荐书籍都成为了学术的代名词,却很难成为一般人的精神追求。
别人推荐的,是被动的,当一个人没有对一个话题一个知识有触动点,是难以让人立马接受的,久而久之,也就被遗忘了。只有当自己有主动的需求,需要寻找信息,这时才会寻找途径。如一家饭馆被闺密提起,无论将用餐后的感受描述得多么吸引人,饱腹的你提不起兴趣,还觉得她在喋喋不休,而当你需要聚餐,你也会主动让别人提意见做参考。
如今新入职,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在知识的半衰期缩短的时代,无论知识是如同创建慕课的西蒙斯描述的那样“如同河流、石油”的知识流概念,或者是王竹立老师提出的“知识像一棵榕树”,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联想。很多的观点都在指向将知识更新,贯通,结构化。
鉴于时代的迫求和自我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培训老师知识的认可,我选择买书!
今天介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它是日本作者奥野宣之的著作,正如他在文中提到,日本出版的书籍与欧美出版的7平装书籍不一样,它是双封设计。更显得对知识的敬畏和有纸质书籍的气质,里面的排版清爽,间距大,插图辅助,结构清晰,关键词还用加粗加黑来显示。不过230页的书花费36元,我还是有点心疼。毕竟将它间距缩短空白处删除应该就是薄薄的一本,再以36元的标价应该有点噱头了。看来作为三分之一文人的我不仅酸腐还扣门。
日本学者做事有条理,这些条理可以细化到让你惊讶,同时表明了他们的严谨与周到。他提出了选书,购书,读书,活用是读书的完整流程。在文中就反复耐心地用图表和文字表达出来。购书清单来源于平时一闪而过的想法,你得马上记在小本本上,平时别人推荐的更不用说了,记。你还得提前去判断入手是否有价值,看宣传语,书评,杂志报道,判。的确,还真觉得刚踏进买书行列的爱书之人有时逛书店如同女生逛商场,三个字~买买买,结果一回来就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