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5G元年,据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3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至少会达到14.2万亿美金。面对庞大市场的新机遇,今年所有的一线手机厂商,几乎都在5G前就加入了物联网版图的新赛道。
而这些厂商当中,华为的风头最盛。开发者大会与鸿蒙OS的消息,几乎刷爆了今年8月份的整个科技圈。
8月11日,在智能家居分论坛上华为消费者业务IoT产品线的专家,分享了华为在IoT生态的探索式布局。其中,合作品牌超过260家,用户超过3000万。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结束后的第9天,小米也公布了上半年财报,作为当前国内物联网的两大品牌,Ov的暂时缺席,让两者在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也成为众多媒体私下对比的对象。
但根据小米财报中的数据来看:华为的3000万用户,距离月活3040万米家APP背后所隐藏的小米物联网生态群体,显然仍有差距。
据小米公开数据显示,小米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1.96亿台。
小米在物联网设备数量上的领先,源于多种原因,除却进入时间早、价格便宜的表象因素外,更深的原因已经被这家公司专注“性价比”的印象所掩盖。
尤其是8月份以后,让小米这家物联网先行者和领先者失语的最大原因,莫过于华为、三星、高通和谷歌等国际一线巨头,在物联网布局上所展现的技术底蕴。
甚至不少用户放出了小米“这家互联网工厂”未来已死的言论。
只是,时至今日,小米物联网设备同比增长49%背后,显然我们低估了这家“互联网工厂”的底牌。
然而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小米与技术巨头竞争的武器究竟在哪?小米的物联网生态只是“互联网工厂”的叠加吗?小米物联网的未来又在何方?
文 / 五矩研究社
技术是物联网和5G时代的唯一法宝吗?
在今年物联网的企业布局中,大致分为三个阵营。
其中,高通和华为的步伐相似,都在以5G为核心的标准之争上赤膊拼杀;Ov则与三星相仿,试图利用制造优势建立一套新规则;至于领跑者小米,则是学着苹果的样子,将技术整合的最大势能和体验创新,用消费者买得起的价格,探索着“亲民”物联网的边缘形态。
按照苹果当年用系统体验,打劫手机行业绝对利润的成功先例,技术可以立身,但并非颠覆者的最终形态。
所以,当战国时代的狼烟初升,埋藏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背后的未知变量,也让这场变局的参与者,多了几分赌注的运气。
据一位物联网芯片的负责人和五矩研究社介绍:
华为、三星和小米的物联网布局有重叠,但更多的用户群并不交叉。因为小米服务的是普通消费者用户,而华为和三星等国际一线巨头斥巨资打造的物联网,未来的很长时间,更适合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高端用户群。
比如,在小米的物联网生态中,据“小白测评”实测,仅需不到500元就能在小米的现有物联网产品中,组成一个初步的“联动式物联网”卧室。
这一“亲民”的物联网打造方案,放在全球任何知名品牌的产品矩阵中都难以实现。这种源自手机时代,将产品体验和价格极致“平衡化”的努力,正伴随着5G对物联网的消费刺激,成为小米公司在手机之外的新引擎。
而在现有物联网设备,体验基础差异不大的前提下,配件更多、生态更完善的小米,也便成了五矩研究社物联网选题下的盘中客。
毕竟,对于这个“互联网工厂”如何决胜5G之巅的故事,也同样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
小米物联网的起点与生态之源
“我们在2013刚组队做生态链的时候,便先畅想这个生意的规模,我们希望用短则七年,长则十年的时间能够做一个1000亿规模的新的业务板块”。
这是当年,雷军围绕建立IoT生态时所提及的一个想法和目标。
6年过后,按照小米loT上半年销售270亿,同比增长49%的速度来看,若以十年为期,雷军的预测相当精确。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是,5G的全面预热正在为物联网的全民式普及提前造势。这种造势,在物联网产品丰富度——小米一家独大的前提下,给了小米更多契机。
一切的故事都要从2013年说起,当时的小米虽然定下了初步目标,但作为过于先知的探索者,小米当年并没有任何效仿对象。
对于先做哪样,后做哪些,小米只能以手机为中心,试着来。
生态链第一年选择围绕手机周边;第二年围绕智能硬件,现在包含了黑电、白电及小家电;第三年围绕如服装枕头毛巾牙刷这样的生活耗材。
确立方向的好处便是能够比别人更早去了解和洞察市场机遇。恰巧小米发现诸如充电宝、耳机、插线板等很多品类都属于典型的“蚂蚁市场”。
光有对市场的洞察还不够,还要讲求“契机”,顺势而为。小米生态链抓住的第一个契机——紫米充电宝。
2011年小米就曾打过移动电源市场的算盘,自己研发的产品一个月只买了2万个,没能撬动市场。到了2013年,当时正值苹果推出新款iPad,但销售不及预期,加上笔记本市场萎缩,导致大量电芯剩余。
于是,小米趁机而入,利用这批电芯做了一款售价69元的小米移动电源,因为电源品质极好,所以没多久这个69元的小东西就达到了每年2000万台的规模。
紫米的成功,与乔布斯当年收购东芝的硬盘技术如出一辙。
如今的小米占紫米全球电芯采购业务的七分之一,可以不用占尾货便宜也能拿到最好的电芯价格。甚至有企业买小米移动电源回去拆,用里面的电芯来制造自己的产品,都比自己去采购的价格便宜。
“先有紫米,后有生态链”。
紫米的成功,为小米生态链积累了最初的经验,也奠定了小米生态链的基本模式。
充电宝一役,雷军更有底气,撒手让刘德去带团队 “抢项目”,没过多久小米就用相同模式攻克了一个个“蚂蚁市场”,从智能插线板到扫地机器人,前三年抢下来的投资如滚雪球一般,成就了现如今的小米生态链。
6年时间,小米投资了近百家生态链公司,其中华米、云米均已赴美上市。准备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还有包括石头科技、乃恩博在的多家小米参股投资的公司。
而小米物联网的生态之源,就要从小米投资这近百家的生态链公司的模式谈起。
从紫米开始,小米就会主动帮助这些企业定义和设计产品,背书供应链,授权使用小米品牌以及在小米电商平台销售。但与此同时小米还跟生态链公司达成了两项特殊机制:
一是采取战略合作的形式,「只投资不控股」。二是「只帮忙不添乱」,对于生态链公司,小米的行动准则中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而小米主要负责对生态链公司输出产品方法论、价值观,提供全方位支持。研发阶段与生态链公司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上市时则对通过小米内测后的生态链公司产品,按类别开放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提供渠道支持,营销支持,负责销售与售后。
近似于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与其称之为“投资”,不如说小米更像是一家孵化器。
据刘德介绍,打从小米生态链投资的初期就不拘泥于投资界的“法则”,重点看团队和产品的潜力而不像投资人那样重点看商业计划书。
在价值观上,小米坚持认为对旗下生态链公司而言自己是航母,为其提供多层面的平台支持;生态链公司对于小米而言,是后院的金矿,增加了小米的想象空间。
小米与生态链公司的关系,就是我们在不同阶段,互为彼此价值的放大器。
而这样的合作观念和生态积累,给了小米在做物联网设备联动时的品牌号召力,也成了小米的生态之源。
生态之根,品牌联动的创新
华米IPO后,雷军曾在微博中表示,这是小米生态链的巨大意义,因小米模式而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升级。
不谋求绝对控制,为企业提供火力支援的同时,也为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解决的是初创企业的激励机制。
按小米的话说,订立「只投资不控股」这一原则后,整个(生态链公司)队伍都变得跑起来拉都拉不住。“我们做生态链的时候,建立的第一个机制,就是投资不控股,保证生态链创业团队持绝对的大股,保障他们是为自己打天下,这样大伙才能步调一致,拼命往前冲”。
其次,小米吸取了11年自主研发充电宝的经验,将非核心竞争要素的产品“外包”,继承了小米这家互联网基因公司对轻资产的要求。只建议不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自我存活,而不是只会依靠小米平台这艘大船。
最后小米为生态链产品提供标准化接口,保证了小米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在采访中五矩研究社了解到:
以前其他品牌往往会先设立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然后发现下游各家的产品标准都不一样,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智能化。
米家IoT的特色则通常采用打造爆款产品的方式切入,做到先让这些产品先走入用户的家中,产生用户粘性,再逐渐形成一系列的产品矩阵,最后通过云端连接起来。
用户将智能设备统一在米家APP上管理,米家就成为了下个时代的流量入口。
在品类的横向扩张同时,小米也在积极投资布局上游,形成上下游的产业协同。据了解,科创板开板后首批公司中,提供WiFi、蓝牙芯片的乐鑫科技,以及生产电磁屏蔽膜等新材料的方邦股份,都是小米系智造企业。
它们的产品为上游核心芯片和关键材料,而小米生态链企业是这两家公司重要客户。所以,当小米之源逐渐润滑小米物联网的生态之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马云喊出来的口号,正在成为小米物联网生态的最强壁垒。
毕竟,钱可以随时挣,而打天下的团队不能在路边随意组。
生态进化,小米之家的野蛮生长
有了“生态之源”和“生态之根”的坚强后盾为小米的物联网产品供应做支撑,下一步自然要解决这些产品的输送渠道问题,让消费者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到这些产品。
但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建设下线渠道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备受媒体诟病和质疑,毕竟从线上到线下的努力,无异于一个再建一个小米。
而小米探索传输渠道的过程中,随着生态矩阵的完善,最终还是找对了感觉,利用小米之家把线下模式从一手烂牌,打成了一副好牌。
小米之家虽然在财报中着墨不多,但物联网设备半年报的亮眼表现与小米之家的迅速扩张密不可分。其中上半年,仅小米海外门店就达到92%的同比增长率。
这种扩张背后,是小米之家特殊吸引力的间接体现。
其中,对于大多数对数码产品并不感冒的消费者而言,基于小米生态的丰富度和亲民性,小米的店面有一种“不买也要进来看看”的吸引力。
如果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小米之家经常能保持着极高的客流量,不仅年轻人喜欢,就连叔叔阿姨都会没事过来看看。因此,小米之家开店速度惊人,曾做到过一天之内连开7家,几年间便在全国落地500多家线下体验店。
新奇的开店模式不仅吸引消费者,也引来了友商大佬。
2018年5月三星李在镕赴深圳出差时意外地到小米之家逛了逛,此举在当时的韩联社颇费了一番笔墨。此前,余承东罗永浩等友商“光顾”小米之家的照片,也同样被国内科技媒体大量转发报道。
据罗永浩的朋友介绍:老罗在做锤子手机周边时,基本对雷军涉足的品类都会主动避开。当时听闻多少有些不解,但从小米之源和小米之根的联动来看,这样的避让与其说是害怕,不如理解为避其锋芒。
线下零售经常会用到“坪效”(每平方米每年创造的收入)的概念去衡量运营效率,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零售卖场的坪效大约为1.5万,新零售的代表盒马鲜生坪效为5万。小米可以做到坪效26万,这是除苹果外无人能及的王者成绩。
和小米直男气息很像的是,过去小米之家基本只开在写字楼,到店的大多是米粉。
而如今的小米之家多开在城市地标商圈中,毗邻着的是Zara,优衣库、星巴克这些高频消费时尚快消店。
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和咖啡、衣服相比肯定属于低频消费,所以如果用传统的眼光考量,小米之家的选址无异于自杀。
开店模式的“自杀式”改变源自于生态链成熟后,小米将以前的电商模式搬到了线下。
今天的小米之家,手机和电脑这些低频消费的数码产品只占了不到一半的店面空间,其余的被充电宝、手环、耳机、净水器等产品所占据。
由于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产品有各式各样,这样就组成了用非低频消费产品,带动低频消费品的联动模式。
据一位小米之家的员工介绍:
“因为小米之家开在高消费区,所以很多只是来随便看看或只买小件物品的客人,往往在线下见到小米手机后,也会随手给需要换手机的家人带个回去。毕竟,小米之家的商圈里,2000元的手机可算不上什么大件。”
而基于这种模式,在小米公布半年报后大家发现,即便是低频消费的产品,小米依然能卖的比别人好。
财报中,小米电视的表现最为亮眼,出货量540万台,增长率达64.9%,同时米家空调6个月也已出货100万。上半年进军厨电领域,在6月11日发布的米家互联网烟灶套装也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从今年618小米狂揽156项冠军的表现来看,小米已经在多个大家电领域有所斩获,再次证明了“小米之源”和“小米之根”加持下,小米模式在家电领域的可复制性。
而这种可复制性,正随着小米生态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小米品牌为核心的体验联动和品质联动。
小米物联网的未来
有了那么多武器的小米,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依然没有忘记技术领域的布局。
据小米官方人员介绍,小米目前有一个上千人的技术团队,因为与5G一同到来的,还有ABC三大技术对物联网的赋能(AI、BigData、Cloud),小米的物联网也需要进化和改变。
按照小米规划中的下一步发展,小米正是要不断拓展智能家庭的产品线布局,通过AI语音交互和米家APP,逐步提升产品间的互联互通智能化,让4G的物联网向5G的智联网进化。
比如在智能化的生态家居系统下,用户即将到家前,米家空气净化器、米家互联网空调等多种智能设备先行启动。回家时,小爱同学主动迎接的同时,联动灯光和音乐系统主动营造舒适氛围。
而不是今天这般,需要预设和自己动手的联动。
以今天的眼光着眼未来,5G时代任何智能设备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流量的入口,ABC与IoT的结合将会进一步消解手机在今天的核心地位。
所以,在流量入口的选择上,今天的小米不仅打开了电子设备带流量的市场,也用毛巾、洗碗布等日用品,玩转了目前非联网设备但未来会联网的流量入口。
在小米生态链体系中,小米把很多当下不科技、不智能的产品叫做“烤红薯生意”。
刘德在采访中讲到:“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在小米之源的开放式赋能合作下,这些企业的联动也会成为小米物联网及小米颠覆式创新的一部分。
因为很多用户,可能最初只是源于对小米毛巾质量的认可,而在进一步购买小米的智能设备后下载了米家APP。
据小米财报显示,在国内市场,米家APP的非小米手机用户占比超过了50%,所以联动共赢背后,以消费者的体验为前提的生态建设,小米之家陈列的任何东西都不多余。
何况在未来的物联网建设中,毛巾、书包以及各类今天并不联网的生活品,随着物联网步伐的推进,已经到了接入物联网的边缘时代。
所以,2019年在小米之源的润泽下,小米依然照顾了许多非智能硬件厂家,始终没忘记要去做一个最会持家的直男。
而这种铺网式布局的联动,让小米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用合作共赢附能中国制造的合作模式,筑起了品牌联动的互信壁垒。
事实上,有着更多产品和更多物联网用户及数据的小米,也是当前最能在实际场景中探索物联网如何向智联网互动式演进的企业。
仔细想想苹果的硬件水平和生态构建过程,这样的创新和联动式附能背后,多少有些曾经iPhone前苹果的影子。
欢迎添加五矩研究社内容负责人微信(微信号:sikuaiwanshi)进行交流,添加微信请主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