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系列纪录片是由英国ITV出品,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主要是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纪录片制作的初衷源于一句英国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是“7岁看大”,制作人想真实地呈现英国社会的阶级壁垒、流动性之类的问题,这在迈克尔对受访者的采访话语中曾多次显示出来。
我当初想看这部纪录片,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但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我傻傻的希望有人告诉我,我的未来会如何,我如果挣扎着努力,是会在泥淖中越陷越深,还是会挣脱出困境,学会飞翔,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正如世上没有可以让我们后悔的地方,同样也没有能预见未来的地方。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它真实地记录了一群人的一生,从七岁到六十三岁,也许它并不够客观,它只用十几分钟便包含了一个人的七年,但我仍希望它带给我启发。
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1.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2.这些人的一生有没有脱离自己原来的阶层,如果脱离了,是怎么实现的呢?3.社会在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阶级差异是怎么变化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从受访者的原生家庭分析到受访者的子女发展。来自上层家庭的孩子,除了苏西由于父母离异影响辍学外,基本上都读完了大学,甚至都是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学府,同时他们也在自己的相关领域有很不错的发展。来自中下层的孩子们除了来自农场的尼克和Peter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牛津和伦敦大学,其他人基本上没有读太多书就开始工作。这从他们七岁时的生活习惯也可得以窥见,七岁时这些上层家庭的孩子学习钢琴,芭蕾,或者读报纸,看书,而中下层的孩子却在每天疯玩。在对这些孩子的采访中,他们很多人在后来的人生中后悔自己没有受足够的教育。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人的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苏西和安德鲁,Peter的子女都读了大学,工作也不错。杰基,苏珊,琳恩,托尼的孩子则都未接受高等教育,主要从事厨师,仓库管理,保姆,油漆抛光等工作。由此可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不能否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尼克和Peter的成绩一样,在保罗和赛蒙的子女中也各有一个女儿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大学。正如tony在《63 up》中提到的,“显然,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56 up》中John首次提到自己并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顺风顺水,他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靠兼职支持他的学业,他自己也非常拼命,熬夜读书,努力做兼职,以及获得牛津奖学金,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也许差别只在于我们能从家庭得到多少助力而已。
第二个问题其实基本上也是和第一个问题一致的。除了不多的逆袭例子之外,多数人还是沿袭了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 14个孩子中,大概只有两个人算是成功的逆袭例子:约克郡农家子弟尼克依靠奖学金读完了私立寄宿学校,考上了牛津大学,后来移民美国,成为大学教授;Peter同样是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 伦敦大学,然后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后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第三个问题正如记录片中John所说,“社会开始变得相对公正,阶级的影响在弱化,决定你的社会地位的更多的是看你的成就和经济,而不是阶级。” 这就给了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们更多的希望和机会,只要肯努力奋斗,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除了以上三个大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小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关于教育:
1.知识给人以选择的机会,教育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比起物质的投入教育的投入对孩子更为重要。(各阶层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都认可了这一点)
2..关于教育环境,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孩子不要太小就寄宿。
关于家庭:
1.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婚姻观和性格影响很大,孩子容易自卑,内向;但父母不停的争吵带来的坏处可能更大。
2.关于婚姻,不要过早结婚。
3.没有谁的婚姻会一帆风顺,磕磕绊绊很正常,所以是需要经营的,爱情保鲜很重要。
4.希望孩子不是独生,有个陪伴,35岁开始回归家庭。要关注家庭,多多陪伴孩子。
5.一定要多陪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