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基础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基础所涵盖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无疑是当前学生必须逐渐培养和型塑的重要素质。
一直以来,在对于教育方面的思考上,我所持的观点便是:“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不仅仅是授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精神、形成个性、完善人格”。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而学会做人,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拥有文化的根基、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因为文化一旦在人的心灵里安顿下来,就成为人一生精神世界里最为宝贵的财富。
那么,何为文化呢?如何给其下一个定义呢?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们也一直众说纷纭。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其实,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化的“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具体可以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就字面的意思来说的话,文化即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对于普通个体自然人来说,文化即是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以及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关于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有四句比较受大家认同的概括: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可以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静静地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追求自己所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在人云亦云的场景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够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内心的修养,能够外化为人独特的气场或气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能淡定自若、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自律和理性对待规则的表现。不管在何种场合下,在人群大众之中,还是在天知地知自己知的情况下,内心都有一种规则意识。社会为什么要有规则?一是因为贪欲和自私,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利益取向有别,规则的确立是为了确保秩序和顺利;二是因为遵循规律,按规则办事在很多时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前提。被别人推着走,永远都是走不好的。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永远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内容。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在很多时候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在有的时候,熟人与熟人之间情谊深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但在有的时候,对待自己的亲人好友时,却最表现出不耐烦和坏脾气,反而把自己最好的态度对待陌生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当然,也有陌生人社会中的冷漠,在很多场合个人自私的一面亦表现得淋漓精致。在一个群体中,要想共生共存,多为别人着想、多照顾他人感想,自己最终收获的可能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
白岩松也曾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那么,如果按照梁晓声对于文化的定义来看白岩松说的话,确实如此。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真正的文化,有时确实是两码事。尤其是当前物质主义极大丰富的年代,文化知识、文化内涵、文化修养和文化精神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加重要。
积淀这种文化根基、文化素养,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在不同的学习生活场域,也有其不同的方式。
对于目前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便是通过习惯养成、书籍阅读、知识充实和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来得以提升。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学校的各种读活动、假期课余阅读计划,以及众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社团活动,不仅在让我们的学生在个人知识素养上得到了自我的充值,也使其在精神素养、个性发挥、能力水平等方面做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督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此外,在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始逐渐由简单向复杂转变,学校对于青少年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交往的引导,都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处理好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状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实在重大。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养成遵守规则、塑造良好个性的作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目标、规则、沟通都能够让一个人在气质和素养方面产生不一样的一面。要不然,在很多人眼中,都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家庭呢。
出入社会之中,文化养成尤为重要。首先,是为人处事的态度,能否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用于担当;其次,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味和气质,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文化的内涵更能够让一个人表现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一面。这是其独有的风格和特点,能够自律、尊重他人,善于为他人着想、显得靠谱,尤其是有自觉的主动性。当然,在社会中需要习得和提升的素养多如牛毛,最根本的便是做好自己、脚踏实地。
文化立人。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年龄、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有自身的文化导向,都有特定具体的文化内涵。譬如普通的工匠,其文化的内涵也十分充实,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这些都可以被容纳到“工匠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中。或者如教师或医生而言,教书育人或治病救人,凭良心做事、做人,这也是师道文化或医德文化的体现。因此,每个人都能够也应该在他所处的位置,找到文化的印记,或者说是文化的寄托、文化的激励或鞭策。
当然,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显然是需要时间的。文化对人的培养和熏陶,应该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富养人的灵魂思想,推动人全面的发展,从而才能够深远持久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从文化立人,联想到文化立国。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硬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国家文化、民族精神和公民素养等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倘使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共识,就缺乏信仰的国家力量。用文化的力量,凝聚民心,无疑是文化立国的必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