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记录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曾子即曾参,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十五岁左右,曾点就带他来听孔子上课。曾参常听孔子谈论孝顺,就想做个孝顺的孩子。他犯了错,父亲用大杖打他的背部,他就默默承受,直至被打晕过去。这事传到孔子的耳中,他十分生气,并嘱咐门人不让曾参进门。曾参十分疑惑,通过其他同学向孔子求教。孔子说:“如果你父亲拿的棍子很细,就让他打好了。所谓‘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这才是孝顺啊!” 看到这样的一番记录,会一下感觉孔子是一位可爱耿直的老人家。
另外,这一则说的是自省,这里会让我想起阅读时,人们比较在意的一个状态,就是高效阅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有效自省”呢?是把自省作为一个程序,形式化的进行,还是真的直面了自己的不足或是“非仁”?还有就是,让我想起心理学里会有提及的四项限,“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也就是对应的“无意识无能”、“有意识无能”、“有意识有能”、“无意识有能”。自省,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可是是否会存在一些“惯性的盲点与回避”,就像是有劲儿没用在刀刃上,精力与时间花了,却不能有很好的提升。如何能看到或突破这些盲点,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好好感受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更深层的自省。
还有一个,文中提及了三层关系,工作、朋友、师生,我会将最后一点联想为亲子,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在前两个的关系中,我其实会更愿意从反面看,会让我联想到“中国式好人”,在关系中,除了反省自己的真诚与尽力,另一方面,是否有从界限等方面,反省有否估计自己的需求与能力局限,恰当的说“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