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他们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老师们为了不让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各种复习题资料,各科作业,再加上罚写,孩子们每天都在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奋斗。就如我的女儿刚刚上初一,作业每天都要写四个小时左右,她写得还是比较快的呢?要是慢一些的孩子应该用时更多吧!每天看着“埋头苦写”的女儿,感觉现在的孩子真累。小小年纪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人的规定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繁重的课业中忙碌。同时还要面对着新时代,新事物的各种诱惑,网络游戏,交友软件,徘徊挣扎着不让自己沉浸其中,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控力,意志力啊!成人都难以做到,何况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所以如果能让孩子们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份苦差事,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或是感受到在学习中,在努力中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这份“好处”并不说各种奖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让孩子们坚信:“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1]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们绞尽脑汁地促使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地学习与生活。
本章内容从“实践”、“关系”、“自觉”到把三者综合,并列举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学生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利用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从活动中激发自主意识,唤醒自觉力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结合阅读内容粗浅地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在主动意识中,展开实践活动。
班级日常生活存在着丰富的发展事件与资源,而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处于具体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需要以长程的视野,关注每一阶段的学生发展质量,力求实现每一阶段学生的潜能。”[2]因此从孩子们开始上学的第一天,就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主动中开展实践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都需要哪些条件?根据科学课本上的做法,我和孩子们开展了一次种植大蒜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主动从家里带来了大蒜,花盆,土壤,盘子。五个孩子分成两组,三个女孩一组,把大蒜栽种到花盆里,花盆里盛满了土壤,我们称为“有土栽培”。两个男孩一组,直接把大蒜放进没有土的盘子里,我们称为“无土栽培”。栽好后,放在哪里?孩子们根据以往育苗的经验,放在了有阳光的地方。两个小组各自观察,互相比较,做好记录,看一看大蒜的长势哪一种方式更好?离开土植物能不能成活?孩子们很投入地观察着,隔几天就会邀上自己的伙伴一起用画图加文字或拼音的形式做观察记录。时间一天天过去,通过对比,孩子们自己就会渐渐发现,大蒜没有土壤也能发芽,但长势却没有花盆里的大蒜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和我一起总结反思,得出几个不是很科学的结论:第一,有可能缺少水分和营养。第二,没有足够的温度,教室里有些冷。第三,大蒜本身有缺陷。整个过程中虽然介入了我的观点,行为和态度,但孩子们的体验是真真切切的,积极态度是值得表扬。此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各种关系中,孕育学生发展。
在学校与孩子们关系最为密切的除了同学外,就是班主任。“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是孩子们的大家长,孩子们之间互相学习、帮助、关爱、理解、尊重,形成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孩子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情感,责任,精神品质的熏陶,得到平等,分享,共存意识的培养。
在孩子们的班级日常生活中,由于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要接触到其他人。如: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时要接触一些学科教师;与其他班级联合活动时会接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邀请家长进课堂时,孩子们会接触到更多的家长群体;孩子们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会接触到一些社区人士。在与所有人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多样的关系,在关系中孕育着学生的发展。
三、在主体自觉中,持续自我发展。
本书中所谈的“自觉”是指“在实践与关系中,学生实现的自我建构,从而将实践与关系的力量凝聚为本人的发展,形成自我发展的力量。”[3]学生从实践与关系的“积淀”中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真正想参与的活动,才会通过他们的自主行动锻炼能力,丰富情感,增强意志。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表演故事,每天早读时间就是我班孩子边读边演的兴奋时刻,孩子们从一次次的排练到一场场的表演,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每一次表演后的讨论都成了孩子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审判会与检讨会,你应该这样,我不应该那样。在活动的积淀中孩子们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喜怒哀乐,再努力的情感都得到发展。
“自觉地提升可以通过觉醒的力量而实现。”[4]觉醒的力量可以因关键事件、关键人而生成。班级日常生活的内涵是复杂而多变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小小事件,触发孩子的瞬间觉醒,寻求自我的发展。
“生活应该是自己的生活,而一旦是外界强加于个体之上,个体被迫接受的,则很难产生积极的发展效应。”[5]
“学生的自主意识将班级日常生活变成了主体的生活内容,促成了日常生活的生产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意愿,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还给学生班级建设的主动权,就是在还给学生发展的权利、空间与可能。”[6]所以将班级还给学生,将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让每个孩子“活”出自我。
在第三章的阅读中,最后一节“综合的体现”列举了常州市花园小学薛瑞萍老师班级的捐冬衣活动,在三个阶段的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维品质、成长自觉、实践活动、关键事件、关系世界、关键人都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此章节有理有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我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学以致用。
[1]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61
[2]同上书,第69页
[3]同上书,第90页
[4]同上书,第92页
[5]同上书,第63页
[6]同上书,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