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逝的时光冲刷了我们的记忆,无人所知,无人所提,脚下的土地散了无数英魂。这乌铁笛上沾了多少肮脏的灵魂,却在火焰下烧得愈发明亮,仿佛在昭示着什么……
——题记
作者在此文章中使用的文笔,有若一汪清水,虽然犹为平淡却让人感到读的很轻松,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各种变化,朴朴实实,却又动人心扉,看到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那一笔而销又不失更加衬托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的风格,更让我坚信他是作文界的一把老手,而后又翻到后记,作者写出的那一篇文章却实实让我感到惊讶,那动人的描写,惊艳的笔触,与这种文风完全不同,这么一个优秀的人,为何又要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风来述写这本书呢?为何不用那种鸿笔丽藻,云霞满纸一般呢?
原来是因为作者只是不想被现代文章这种烦琐的潮流而带去了自己原本的个性,我想一个作家,能到这份儿上一定是有一种坚定在里面,才能使这么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将我们带入这个情境里。
我拿着笔思索万分,作者写这么一本与现代文完全不太符合的偏战争一点点的少年小说究竟是为了什么,默默翻弄这后记,才明白是作者想让我们这么一群大多已经忘记过往且不史进取的人从这书中读到这血肉相交的历史,读到那时人民的友善和热情,更是为了让我们读得这里面隐含的所有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灵魂,不要被现实磨尽了那段过去。
总得对全我来说,作者写这一篇文时便像是在熬一锅汤,这当中的调料的确比较少,作者并没有从人物的各种心理和外貌上做太多的描述,而是用人物周围的环境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在人物的身体里一般,体会他们的无数心情和复杂的心理,作者像放了很多美味的食材,让一锅清淡的汤变得浓郁,看起来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无味罢了,不像一些文章用词太过花哨,喧宾夺主,表面看起来很引人着迷,而实际价值却并没有多少,并不值得让人深思。但作者却在这一方面是十分熟练,而又隐藏的功夫极深的,因为这种写法让人不能只单单看他写的表面,而必须要关注的更加深层,揣摩它的一字一句中的意思。
邓湘子文中所有人物都有着那种朴素而又真实的感觉,就像真的是从那一段战争中结出来的一个故事 ,那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鲜活生动,比如说安生,从他在故事里的语言动作,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冷静,沉着,善于思考,顾及他人的人,而唯一个详写的女性——姑妈,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大多女性卑微,贤惠,体贴人,照顾人的性格。
不得不说邓湘子这篇文写的是极不错的,大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构好思路了,才能把文章写得这样融会贯通,又有无数处吸引人的地方。
拂过千篇美文,但读到这一本时,我却浑然愣住,为何?
因为它不单单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让我们学会那种坚定不屈的精神,在烈火的燃烧下愈发明亮!
乌铁笛,蓼花罐……
那笛声传的依旧远,
那鼎罐磨的依旧圆,
那志向立的依旧直!
——黄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