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学生中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以前对于鲁迅文章我也一直很惧怕,一是因为很多语句艰涩难懂,二是语句字字珠玑。自己能力有限,怕驾驭不了。
如今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仔细地一遍一遍地研读文本,又把《朝花夕拾》通读了一遍,开始喜欢上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温馨、温情和乐趣。
45岁的鲁迅再次忆起自己的童年,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篇富有情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我们从“童年的我”角度去赏析这篇散文,你会爱上这篇文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色彩多么丰富;“也不必说鸣蝉在秋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还有斑蝥,蜈蚣……”动物们在泥墙根一带开起了演唱会。泥墙根一带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一物一情在童年的鲁迅看来都是那么地乐趣无穷。
童年的好奇心在百草园里也被无限放大,即使毁坏了泥墙,也要找寻像人型的何首乌。即使晚上听美女蛇的故事吓坏了,也希望能遇到美女蛇和赤练蛇。冬天百草园虽然无味,但是下过雪的百草园却可以跟着闰土父亲捕鸟,虽然每次捕不到三两只,但是过程却是快乐的。
在别人看来仅有些野草,但在儿的“我”看来却是乐园。百草园的时光是短暂的,终归要告别这里的一切,来到一片新的天地。
三味书屋虽然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屋,这里的学习是枯燥的,这里的先生是古板迂腐的。但是在学习之余,也可以去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蒙上纸去绣像……即使回来晚了,先生最多瞪瞪眼说句“读书!”
书塾里的先生虽然有戒尺但也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先生是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以至于多年后鲁迅回忆起来仍然对先生是崇敬的,佩服的。
多年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讲到三味书屋部分时,始终定位在对封建制度地批判,印象就是枯燥。但现在看来三味书屋里处处有欢乐,时时有乐趣。所以我们要从“童年的我”视角去重新审视书中的三味书屋。
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视角变了,课堂欢乐多了,角度新了,感悟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了。“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作者,感受鲁迅童年的美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