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同属在线教育,作业类产品更多2C,信息化产品更多2B,调研方法却有不同。
用研方法论不乏,带入具体领域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半岁产品快速总结几个月来碰过的小坑,另此处不谈基础通用方法论。
一、注意职级和部门
1、注意部门,也注重部门间的信息流转
这个点不多说,但要注意的是,学校的信息流转主要靠纸质,相比公司而言更慢,但流程更少。
2、分隔不同管理层级的用户
使用焦点小组的方法时,切忌将不同职级的用户放在一起进行访谈,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管理者需求和普通教师需求在一些方面是背道而驰的,举例,在OA考勤中,管理者愿意为精细化的数据统计拍手叫好,但反之,精细的数据采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操作难度,同时被管理的普通教师更不愿意为管理方案埋单。
其二, 体制内,不同职级的用户在同一个话题中,尤其是同校的用户,群体的观点会朝着职级较高用户的话语偏移,职级较低的用户的观点会在附和中被淹没。
二、先入为主
1、避免对教师行为以及习惯先入为主的判断
这点干扰项主要有二,一是过多地将自己学生时代的视野代入,从时间维度来说,其实体制内教育方法和理念发展缓慢,同层次学校一般不会有较大偏差。但角色的视角转换非常重要。二是要区分不同地域层次教师的理念,个人对教师信息化水平判断分三层:一线;二三四线;农村。
三、分清执政者管理理念类型
1、判断管理者真实的管理理念
其一,大政策环境下,又或是身处事业上升期的部分管理者,由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激进型认知,而对校园信息化的真实需求或者实际操作可行性进行忽视,一味求亮点。将校园信息化产品作为研究课题,或是政绩进行上报。这部分用户确有其用研价值,但切忌被其带入美好展望的伪需求之中。
其二,对于部分务实的管理者,除了给予工具,解决其疑惑外,还要正确引导他们对教师有更正确的管理方法,方法不正确的话,基层教师即使在短期内出于管理压力而大量使用产品,后期也会将厌恶情绪从管理方法转移到产品本身。
2、牢记谁是真正的用户
对于入校的,且用户主要为基层教师的产品而言,校长或各部主任虽说是第一门槛,但实际上对于这部分人群,仅需要了解其对信息化产品的理解,支持程度即可。不需要在实际产品细节中过多地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因为越是后期,行政压力带来的产品活跃能力就越差,为真实用户减负提升效率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