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一本书《请停止无效社交》。每次遇到社交类的图书,我都忍不住翻开看看,因为我深深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里,说的远不如写的好。有时想,就这样吧,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可是每每看到社交二字,心里又开始蠢蠢欲动,还是想进步一点点。你看,就是这么矛盾。而追求完美的天秤更是一个大的矛盾纠结体。
这本书的作者叫李小墨,初看的时候也就是一扫而过,可是我喜欢“墨”这个字,有一种沉默安静的气质,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我曾给二宝起名叫墨,如今看来是实现不了了,而这个名字会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永远。
更多的了解李小墨,是在一个微信群里。
一天午休,我随便翻阅手机信息,突然李小墨这个名字跳入眼帘,是在一个群里,标签是李小墨—杭州—自由职业。心想,此李小墨是彼李小墨否?这样想的时候,心里的把握已有十之八九。
在简书码字这一年多来,虽然自己一直是默默无闻,但是这个平台确实真的卧虎藏龙,有很多已经出书的成熟写者也在这里更文。我往往是看了他们的书,才发现,哦,原来是你,你也在这里。像温言、苏听风、夏苏末......都是先阅其书,才遇其人的。
后来验证,此李小墨果然就是彼李小墨。是从她的文字里确定的,她写了一篇文,叫《简书写作一年多,我出了一本书,还收到十几个出书邀请,凭的是这个!》题目有点长,但足够吸睛,文章里更是洋洋洒洒五千多字写出了出书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
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梦容易,追梦不易,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梦想成真。
所有的开始源于心里那颗尚未发芽的种子。
陈丹青说:“人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延续少年的梦想。”小墨也是,从小就有“我长大了要出书,当作家”的念头。从小学的时候就热爱读书,到逼仄拥挤的图书室借书。
我是能体会到小墨的经历的,我自己也是在小学的时候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文,可是我没有小墨那么幸运,虽然学校没有图书馆,但终究还是有个图书室可以借书的。而我那个时候学校是没有任何图书可以借的,只有一本从镇上买的作文大全,天天看,每到星期天就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门口看,看到书都磨薄了。
因为喜欢,所以一直未曾放下,不管怎样,一直怀揣梦想,小心翼翼地走着。
完美的背后是对自己高质量的要求。
小墨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可能出书写书,我只知道我必须写点什么,否则连梦想的所有权都要丧失掉”。当时,小墨的内容定位非常清晰: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干货读书笔记,不是转述和概括式的,而是吸收精华,然后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进行独立思考的文章。
我觉得这是小墨值得让很多人学习的地方,为什么同样有梦,别人的梦能照进现实,而你的梦还是一片缥缈。原因很简单,别人去行动了,而你还停留在想想的阶段。
先去努力耕耘,机会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很多人羡慕小墨公开写作没多久就出书,真的是这样吗?
小墨说:“我毫无积累吗?当然不是,我长期保持阅读和思考、以及把所思所想写成文章的习惯。”而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读书笔记的习惯,她至少坚持了五年。
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每个成功者的路上都曾荆棘满地,只不过有的人坚持走完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停住了,往回走了。
追梦的途中注定孤独,而你耐得住寂寞就好。
小墨说,在出书的一切事宜敲定之后,她选择了辞职,专心专意写书。开始了几个月的闭关,与外界联系最多的,就是与编辑老葛的交流。
她深切体会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说的那句话:“时时觉得自己仿佛孤身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
她说,写书需要忍耐常人难以忍耐的孤独,在完稿之前,你活在一个只有你自己的世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一旦开始动笔,你就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人能替你做任何事,你只能自己构思,自己寻词觅句。谁也不会来帮你,谁也帮不了你。
但这种感觉也只存在写作过程,当写完了所有的稿件,等待出书,那种期待又紧张的心情还是很美好的,仿佛是等待一朵花开。这种微妙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文章最后,小墨这样写到:愿你们想要的,正在得到,想成为的,正在成为,始终在路上。
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不管怎样,有梦想终归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你还活着,还有血有肉的活着,对人生还有期盼。
写到这里,脑海里响起了最近一直听的音乐:如果还有梦就追,至少不会遗憾后悔,迎着光勇敢追......
我是余小鱼,八零后老女孩,以梦为马,文字做缰,寻一场遇见。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