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生的一代,伴随我们的主旋律是考试、分数,上大学,很少有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当我们这一切长大后成了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想,孩子,我要你快乐,快乐是第一位的,加之欧美的快乐教育之风盛行,则更加坚定了我们快乐教育的思想,那么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吗?
让我们从学习开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图中三个圈代表我们想学习的三个区,他代表我们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我们学习没有难度,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中间的是”学习区“,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外圈是”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对我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且适当的挑战性,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也就是说处于学习状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不适,当人们不适的时候是很难感到快乐的,但是孩子不同,孩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好奇,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占据他们大脑,而不是快乐,快乐只是在他们解决问题后出现的一种情绪。
在具体的实例中,仅仅进入学习区还不够,还需要刻意练习,一次又一次的磨练自身的能力才能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他需要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改进练习的方式,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坐在教室里,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却怎么也不学不好。但不管是哪样,重复次数多了一定会让人觉得厌烦,更谈不上快乐了。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是喜欢重复的,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小的时候,天性喜欢重复,如果家里有3岁以下的小朋友,你会发现,一集动画片孩子看10遍还会看得津津有味,刚刚学会的一句话,孩子可以无限的重复这句话,一个好玩的游戏可以玩几天。另一种情况是在游戏模式下,通过不断的打怪兽升级,孩子不断的重复着打怪兽,研究如何选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装备,更高效的把怪兽打败。
有些人不打游戏可能很难理解,但相信大部分人一定玩过俄罗斯方块,或是消消乐,这些游戏都是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精进自己的技能,但是在打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感受到快乐,仅仅只是在攻关成功后那一刻感到喜悦,所以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那你一定会想,那我们的孩子岂不是又和我们一样”被虐“了?
当然不是,学习的过程并不能让我们快乐,但是我们却可以享受这种被虐的过程。前面说到要想学习好必需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进入学习区;第二、刻意练习;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的好奇心,那么为什么他们却不愿意学习呢?最主要的原因应该他们并不享受学习的内容或是方式,我们在学校里都是填鸭式的教育,一大堆的公式、无数的单词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当孩子找不到意义的时候就谈不上享受了,更别说刻意练习了。
所以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第二,重复的练习。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谈电影里的数学之美》讲过如何让那些毫无意义的知识变得有意义,今天来说说刻意练习,也就是重复。
重复是学习里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对于孩子来说3岁之前那种重复是天性所在,过了就没有了,是不可逆的。但是后一种重复却是通过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实现的,即把学习游戏化。
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详细的分析了游戏的特征,总结起来有四点:
第一、有具体的目标;
第二、有详细的规则;
第三、即时的反馈系统;
第四、自愿参与。
运用到学习中应该这样安排,首先要定一个学习目标,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拿分数作为学习的目标,因为分数只是一种反馈,它是来检验孩子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具体的目标应该学习一门课程,例如,把学习目标定为学习数学加减法,那么规则则是学习方法,这里关于使用哪种教材,学习的时间怎么安排等关于达到目标的一些方式方法。反馈系统则是检验学习的成果怎么样,可以分数,也可以是其它,以及学习完成后会给予什么奖励等。自愿参与,当把前面都定好后刚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问孩子是否有意见,如果孩子没有意见自然会自愿参与。
学习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不要轻易的引进外来的一些思想,而抛弃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该本着为孩子负责的精神来思考,不要因为自己不如意而害怕孩子也不如意把好的东西也抛弃了,时代不同的,背景也不同,我们要动态的系统的思考这些问题。
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方法享受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