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虾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叫做《可怕的盲从》,副标题叫做习惯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先来听一个故事:有一个刚进医院实习的护士被分配到急诊室工作,有一天有一个心脏病患者被送入急诊,医生经过快速诊断后开了药物,让这名护士赶紧去拿,可是当这名护士看到药物的时候很惊讶,根据她所学的知识这种药物对心脏病有致命的危险。如果你是这名护士,你会怎么办?是告诉医生你错了?而你只是一个刚刚到医院实习三天的护士;还是乖乖听话,照医生说的办?
当面对权威命令和自我意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选择,才可以在盲目的服从和独立自主之间取得平衡呢?这本书旨在告诉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坚持做正确的事。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艾拉夏勒夫,长期从事领导力与追随力领域的研究,是美国高管培训与咨询联合公司创始人,国际领导力协会理事长,他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追随力领域的拓荒者。
一、什么是习惯性服从?
大多数文化都有这样一种偏见:顺者昌,逆者亡。
一开始是父母告诉我们:要听话,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上学以后,我们发现听老师话的能得到小红花,不听话的就要罚站或者被老师留下。再后来我们参加工作了,又要听领导的话,跟领导对着干可能工作也不保了。于是,我们就这样习惯了服从。
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在不理解命令是干嘛的时候,反射性的说一句好的。习惯性服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欺骗,我们只是简单的服从权威,服从命令,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做是否有意义。
习惯性盲从的危害在于我们觉得自己无需为此负责。
二、什么是智能不服从?
回到护士的故事中,护士如果服从医生的命令,病人可能会死;护士如果不服从,直接反抗医生的命令,可能护士也当不成了。那问题来了,在服从和不服从之间,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们来看一下护士是怎么做的:她给病人挂上输液袋,注入了药物,然后把医生叫到床边,告诉他都准备就绪,只要拧开阀门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药物的使用和我受到的培训相悖,请你自己打开阀门吧。
你看,她跳出了服从和不服从的选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应对方式,同时还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作者把这种应对方式称为智能不服从。智能不服从并不是挑战体系,质疑权威,而是在这个前提下,对命令进行道德取向和可操作性方面的考量。
当命令与自我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更高的价值观。
作者认为理解并鼓励智能不服从,可以避免悲剧后果,给孩子树立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三、如何培养不盲从的能力?
作者认为,首先要有自主意识。
人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自主状态,处于这样状态下,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做出选择;还有一种状态是代理状态,即我们是根据权威的判断和指示行动,而不是自己的,并且大多数人一旦进入代理状态就很难转变回自主状态了。所以具备强大的自我意识,才能在重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多提问。
鼓励自己多提问,多问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听父母和老师这样的要求?如果这么做会怎样?如果不这么做,还有别的方法吗?在提问中,培养智能不服从的能力。
最后是要允许犯错。
当体验到不当命令的后果时,我们会知道犯错了。但是无论什么事情,总要给三次机会,把事情做好。对待孩子、对待员工都是如此。
牢记我们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感到恐惧。
当一个权威的立场具有充分理由时,我们应该有礼听从;当权威并不值得尊敬时,我们应该智慧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