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我刚读完善友教授的新书《第一性原理》。作为教授的系统课程的官方教材,我觉得来的稍稍有点晚,因为之前听课已经听了不下3遍了,而且混沌大学的课程每半年迭代一次,内容结构时时在更新,没有配套的教材,只是去逐一追那些推荐的书籍,比如《几何原本》,是很难让很多原本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的学员快速跟上节奏的。所以,从混沌大学的学员的角度来讲,要真正听懂教授的理论课程,这样的教材应该人手一册,就好像之前的《第二曲线创新》,我是反复阅读了不下3遍,书上也是圈圈点点做了很多记录。而对于非混沌大学来讲,如果你是一位在创新创业路上寻找指路明灯的人士,我也很建议你来阅读一下本书,因为书里的逻辑推理会让你着迷,书里丰富的案例也会让你心动。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首先,关于创新,这本书讲了两种创新的方法论,一种是破界创新,另一种是第一创新。
所谓破界创新,就是打破自身认知边界之后,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从更高的维度去建立更庞大系统的过程。破界创新有三个步骤:首先破隐含假设,然后立基石假设,最后建全新系统。它的最关键是第一步,破隐含假设,就是把系统下面的地基打破,这是破界创新的关键。那么如何跳出现有系统,找到并打破隐含假设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哲学的思维,中国古人说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破了之后,就需要重新定义系统的基石假设,这个相对容易,因为之前的逻辑漏洞已经发现,只是这个建立的新基石假设,需要层次更深,强度更大,才更有用。而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新的基石假设之上,用演绎法推导出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自然就生成新系统的边界,水到渠成。
关于破界创新,书中例举了很多商业上的案例,非常容易理解。比如1952年的IBM公司将计算机从以往只用于专业科研领域一举带入了大型商用机市场,使得大家在心目中,IBM好像就是计算机的发明者了,几乎没有人记得那个曾经是全世界技术最先进的优尼瓦克公司了。而1959年的DEC公司,重演了IBM 曾经的一幕,推出了第一款小型商用机,到1972年完全占领了被IBM忽视的小型商用机市场。特别有趣的是,历史总在重演,DEC的隐含假设是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市场,而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却看到了未来——个人计算机市场。这一系列的故事,都验证了打破隐含假设是关键,而只有能看到这个大家都忽视的隐含假设,打破了,才有创新突破的可能。
商业上,除了破其他企业的隐含假设,其实也有破自己过去的隐含假设,重新建立新的基石假设,找到企业第二曲线的故事。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了微软的故事,通过使命刷新,打破使命和文化的禁锢,再进行战略变革,现任的微软CEO纳德拉让一度低迷的微软重新回到了巅峰状态。
破界创新这个概念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当你打破认知边界之后,旧系统里面困扰你的问题,你不需要再去花精力解决了,因为在新系统里面这些问题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乔布斯的无键盘的苹果手机界面横空出世之后,再也没有哪家手机厂商需要去盘算如何设计手机上的键盘布局了。
所谓第一创新,就是根植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创新,推导创新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构建新商业系统的过程。应该讲,第一创新非常适合起步阶段的创业者。第一创新的关键,是先把地基打好,打了一个足够深的地基,才有可能“立”新系统。这里讲的重要原理,可能不止一个,可以是多个,然后组成多元思维模型。书中介绍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的方法论,他建议人们要广泛的学习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并且融会贯通,然后基于这些思维模型和理论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芒格认为,掌握100个思维模型就差不多可以拥有通识智慧了,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过10个。
关于第一创新,书中列举的例子来自埃隆 马斯克, 他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比如你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对于埃隆 马斯克来说,只要给他一个目标,他就能想办法实现,他用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问题都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来拆解和重构,比如他把电动汽车的电池做到极致的便宜,把超级隧道的建造成本降到地铁成本10%,把火箭设计成可回收利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把移民火星从梦想变成一步一步可以在不远未来实现的计划,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马斯克的“英雄之旅”。
两种创新方式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这两个创新共享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比事实更重要。书中和课堂上教授都讲过,“逻辑是一,只要逻辑上成立,事实上一定成立,如果事实不正确,那么就改变事实”。这句话我第一次在课上听到,有点震撼,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看完书,就会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本书的写作是一个逻辑严谨的过程。
其次,本书除了以上两种创新方式作为主要内容,在开篇还有关于第一性原理的导出过程,也就是对于归纳法的局限性和演绎法的普适性,以及如果用归纳法作为大前提来使用演绎法会导致终极失效,然后自然推导出演绎法必须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第一性原理。我建议大家在看完全书,或者听完全部课程之后再回来看最开始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讲解,以及第一性原理的推导,和第二章关于公理化思维的应用,就会非常清晰本书和课程为什么这么布局的原因了。
所谓归纳法就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通过实践推导结论的方法,所谓“实践出真知”,比如说人们默认在某个空间内有效的规律在其他空间甚至全部空间也都有效,或者人们认为某些在过去的时间里成立的规则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时间也同样有效。但是这是以连续性作为前提的一种方法,但是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我们陷入“归纳法谬误”。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当然,归纳法有其存在的意义,“求存不求真“,对于人类利用归纳法来维护生存也能起到高效率的作用,可以带来快速高效的产出。
所谓演绎法就是根据元起点利用正确的逻辑推导出新知识的思维方式。演绎法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奠基人是柏拉图,而具体的推导方式,也就是逻辑学,是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也就是我们听过的演绎法经典的三段论: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三段论中,如果第一句(大前提)和第二句(小前提)都正确,那么第三句(结论)必定正确。
演绎法的独特之处是:先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来指导生活和工作,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验证是否成立。换句话说,演绎法是“逻辑比事实更重要”,我们熟悉的物理学就是用了演绎法,无论是牛顿的力学原理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一性原理的推导过程:演绎法的前提必须保真,才能保证结论正确,那么怎么保真?如果前提来自归纳法,必然不正确,如果演绎法的推导一直往前,最后必须有一个基石,就是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而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直接给定的且可以自确定的元前提,而将第一性原理用于演绎法之后,就能得出一个理性系统。
第一性原理,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公理,比如基石假设,比如逻辑奇点等等。而中国的老子,用了非常简洁的语言就描述了第一性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意思。书中讲的欧氏几何是为了说明公理化思维的,也值得去学习一下。
最后,本书还论述了跳出从众效应和运用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逃离思想的禁锢和避免群体信念,去寻找应该有的认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创新。书中这么写道“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反共识。没有批判性思维,认知边界便无法打破“。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建议大家结合混沌大学的“第一性原理“课程的学习来阅读,因为内容相对高深,而且相对抽象。另外,书中有很多延伸的内容,比如哲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很多的商业案例,都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这些如果看课程视频的时候会有被科普的感觉。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从去年开始就接触第一性原理的内容,并且反复听课和阅读,就能领会其中的精华,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本质思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那些例子本身。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一下自己个人的第一性原理,或者自己企业的第一性原理,找到根基,或者打破之后破界创新,或者就以此为根基建立一个崭新系统,开启创新之旅,让自己的人生,事业,企业都找到笃定前行的基石。举个简单例子,当我们为职业发展做规划的时候,并不需要逐一去尝试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而是根据个人的优势来做规划,量身定制一个发展的方案,而这里的基石假设就是我们认为能够让人最大优势发挥出来的职业路径才是最值得尝试的,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