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天黑沉沉,像是曙光破晓前的黑暗,又像是日落后的傍晚。
我坐出租车赶往汽车站。出租车应该是开了很多年了,风尘仆仆,各种零件发出响声。我坐在右手边后座,座位硬邦邦的。
开始的路段气氛还算和谐,可就要到目的地过最后一个红绿灯路口时,本来直行就到了,可出租车一个左转后停在了路边。
冲突爆发在司机要收9块钱车费。我很愤怒,因为我坐了多次车都收5块钱。
没有骂脏话,没有与之争吵。就想我不给钱,我也不下车,就这么耗。
而且我要给消费者协会打电话。
同时给待在家里的女友发微信告诉了这件事。
我不知道消费者协会的投诉电话,就登录举报网站,留言反映了这件事。但我心里知道这样做远水解决不了近渴。
而且心里一直怀疑消费者协会能解决商品消费,怕不会会解决出租车乱收费问题。
副驾上不知什么时候坐了一位女性,看不清面貌,但感觉很年轻。司机不理我,开始和她聊天。
女乘客既没回头,也没管我这档子事。
汽车发动,我不知他要去哪里,心里有点紧张,迅速将实时位置发给了女友。
司机似乎调头后一个右转,又开到了汽车站附近。说现在除了交警会赶到现场,其他人不可能再出现。
我说那好,那我就报警。
我是个不爱惹麻烦的人,但既然你把我逼到这份,我只能添麻烦了。
解析:看起来我的内心在树立自己的道德感。第一个想到的是皮亚杰所说的道德阶段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下连续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又称前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他的行为不具有约束力,没有义务意识,在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合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6岁~8岁),又称权威阶段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又称公正道德阶段。
他们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
虽然皮亚杰将每个阶段都标注了年龄,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顺利的经过各个阶段。
有些人会停滞在某一阶段长久徘徊不前。
我们应该遇到过很多依旧处在他律阶段或自律阶段的成年人。
在梦中,我认为司机乱收费而拒绝交钱,并且向代表正义和公正的消费者协会和警察投诉,说明我正处于公正道德阶段,“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突然想到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答是这样说的。
问:如果好人不一定得到好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事?
答: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