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人生最大爱好。2015年每看完一部电影都会在表格上做个简单的记录和简评。元旦的时候做了小小的统计,共162部电影,最疯狂的是在11月,共看了27部,几乎一天一部。而这162部电影中,去电影院看的不过才10部。
终究还是穷屌丝心态,觉得一张电影票即使团购后三十多块依然贵。好奢侈,就算知道是好电影也宁愿等十天半个月网络出资源。
去年唯一一部自己跑去看的电影是王小帅的《闯入者》。那时虽不至于找不到同伴,但预料到会是一部沉闷的文艺片。不愿意同伴“受累”。其实也是另一层原因就是一个人去欣赏这种高逼格的文艺片显得很酷。记得当时这部电影排片很少。少到全城只有一家影院有排片,坐了很久的公交才到影院,也是蛮虔诚的。而这份神圣感被放映厅里小孩惊扰。我就不明白了,家长带小孩来看这种片子是什么心态,果然影片不到半小时,熊孩子就坐不住了,哭着闹的真要命。即使是成年人对这片子也是忍耐有限,一中年大叔带着个小姑娘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才风风火火的坐一旁。全程都骂骂咧咧的,说电影看不懂。看不懂就别看了呀。别影响我装逼好嘛!
不过说实话,对于《闯入者》我也爱不起来,即使文艺之心泛滥,提前带着很高的容忍度来看,当电影谢幕,灯光亮起,还是不停的嘀咕,这拍的是什么鬼,故事都没讲圆嘛。强行装逼失败后,以后都挑评价较高的商业大片叫小伙伴一起上。不是约会,这其中也有单独和基友去看的,为聚会找个活动罢。
其实真正想说的是第二次独自观影的体验。来到上海两个月,朋友都停在微信头像上,每天醒来,都不知道要做什么。闲极无聊,心血来潮,决定就算一个人也要去看电影。上海的冬天寒风凛冽,我全副武装,冒着冻死在路上的风险,看名字听起来就很冷的《云中行走》。前一天晚上把看电影的决定和一个在福州的好友说,她很有义气的表示明天也去看,算是遥遥相对的支持。让我十分感动。第二天,微信收到图片,妈蛋,她不是一个人!约了人去看的。唉,还是觉得自己好可怜。人在异地,举目无亲,找个人看电影是如此艰难。
因为被洗脑说《云中行走》是视觉大片,特意买了万达4k厅的电影票,想被实实在在的震撼下。结果并没有,好想骂人。散场的时候和好友发微信,我说有点失望,她说不会,其实还可以。哼,果然有人陪看就是不一样。
觉得自己看电影还是蛮挑剔的,很少有电影让我有必须去电影院支持的冲动。去年仅姜文的《一步之遥》兴冲冲的提前预定午夜零点首映场的票。后来因为第二天要上班,票又送不出去,浪费了。当然作为姜文的影迷,之后还是进电影院补看一场。
两次独自观影都不算愉快的体验,主要还是觉得性价比,更直白点就是囊中羞涩啊。什么是有钱,有钱就是花原价的钱看不值团购价的烂片也不心疼自己。
预计下一部会去捧场的电影应该是周星驰的《美人鱼》吧。周星驰自进入千禧年后有被神话的嫌疑,被中国观众捧得太高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因为观众很无情,对你期待太高,也意味着如果达不到心中的预期,就会把你往死里打。比如徐峥,《泰囧》意外爆红,《港囧》就被骂的体无完肤。其实客观上来说,《泰囧》没那么好,《港囧》没那么差。好了,说好电影有点收不住,偏题了。流水账写到这里。
最后,一个人看电影到底是什么感觉?
这么说吧,当灯光暗下来之前,包括来到影院、取票、等候、进场、位置上等待电影开始,感觉很不好,我还没强大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总觉得会被当成是孤独癖患者,坐立不安。而当灯光暗下来,只有银幕闪着光,每个人都笼罩在黑暗中,就心安理得的多了,就像一个笑话,如果你全身赤裸,而手中只有一块布,你要遮哪里?遮脸!类似的感觉,这么暗,就算再尴尬,反正你又看不到我,能奈我何,这么心安理得后,马上就能沉浸在电影中了。
以上就是一个人看电影的体验。
Ps:原本想作为知乎的答案,想想觉得通篇没什么价值,算了吧,这篇自己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