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今年24岁的女孩Z在两三岁时父母离婚,父亲情人不断,母亲也不知所踪。抚养她长大的爷爷奶奶也在她五岁的时候去世了,之后的学杂费都是姑姑帮忙垫上。
她的童年没有快乐可言,只有无尽的贫穷,嘲笑和奚落,她没有朋友,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四年级时,她想到了自杀,这个幼小的女孩,自杀前,在纸上罗列了活下去的理由和死去的理由。然后趴在桌子上痛苦一场,这是她哭得最惨的一次。
后来她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活到了现在。她拥有着自己的时尚小店,拥有一大群朋友,职高毕业的她,朋友圈里有公务员,硕士,医生等等,而她在他们中间谈吐大方,毫不畏惧。
到底是什么,让那个一度想轻生的女孩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就是那一次最深的悲伤拯救了她。
那一次痛哭后,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告诉她:你很惨,非常惨,但是你有力量活下去!
从此她不再和这个悲惨的人生较劲,选择接受它,既然这个人生不可能更改,我又何必死磕,活下去才可能让往后余生有所改变。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些悲剧和磨难,而这些悲剧多数来自于家庭。
‖遗传
乔治的父亲有暴力倾向,特别喜欢酗酒,醉酒后还要打他,这让乔治很恐慌。
追溯原因,是因为乔治的爷爷小时候也有这样的习惯,喜欢醉酒后打他爸爸,所以这个可怕的行为便被循环下来。
如果不做任何改变,我想乔治将来有了孩子,他也一定会像爷爷和爸爸一样对待自己的小孩。
这种行为会一直“遗传”下去。
‖愿望接力
还有一种来自家庭的悲剧便是愿望接力。父母的愿望没有完成,便把他强加在子女身上,剥夺子女的喜好。
这种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会出现什么反应,因为孩子小,他依赖于你,不会做出反抗。
一旦等孩子长大独立时,他有力量可以独立生存时,他便会采取一切手段远离你,挣脱你的控制。
很多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长大,但是等到高中毕业,便选择一个离家最远的大学就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多人在面对悲剧时,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可取的办法,最终悲伤没有减轻,反而导致更大的悲剧。
‖控制、对抗、逃避
越控制越失序 越对抗越痛苦
对个人而言,我们有太多事情控制不了,控制欲望是万病之源。
比如,你和男朋友分手了 ,你觉得很悲伤。这悲伤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试图消灭悲伤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于是悲伤就和你自身分裂了,最终体现在你的身体上、人格上。
所以,对抗得越厉害,往往就越痛苦。
还有的人会选择逃避,但是这也不能改变悲剧的事实。
就像Z小姐在四年级之前,她一直拒绝承认她悲惨的事实,她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结果却不尽如意。
如果一直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待悲剧,那么迟早有一天,你压抑的所有情绪会让你的身体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在面对悲剧时,何不坦然面对?有时候,直面你惨淡的人生,往往会是你人生的转机。
打个比方,有A和B两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悲剧。A选择压抑逃避控制等方式和悲伤对抗,但是这个悲伤却一直在潜意识里和他作祟,让他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勇气,他的一生毁在这个悲剧里。
相反,B却勇敢地拥抱悲伤。他从这个悲剧里不断总结产生悲剧的原因,适当改变不合理的做法,用心体会这次悲剧太给他的悲伤情绪。悲伤情绪得到了宣泄,他慢慢振作起来了,朝更好的方向走去。
所以,一个悲剧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过去不幸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有点苦,但是一旦跨过去,便是海阔天空。
Z小姐便是成功跨过去的一个典型,如今她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就像《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说到的:人生的悲剧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最近在刷抖音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画面,一个小孩和妈妈说别人有很多玩具,为什么自己没有。
妈妈的回答是一个问句:如果给你100元,拿你的眼睛,耳朵去换,你愿意吗?
孩子最终明白了,原来我能看见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就是无价之宝了。
即使大风大浪,我们依然拥有健康的体魄,何惧悲伤?
即便你没有健全的身体,也不必忧伤。
张海迪曾经说过: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四期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