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中国的领土。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只是能够反应坚决收复台湾的决心,其实不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的历史原因可以深究 。
大陆最早与台湾产生联系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时候呢?
公元230年,正值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吴主孙权派遣卫温等人前往夷洲,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台湾。
而关于此行的目的,如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此时的孙权已经将要年过半百,想起了秦始皇对于长生的渴求以及蓬莱有仙山的传说,人在拥有了至高的财富和权力之后,自然想要永远的把握住这些世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于是才派遣舰队在航海技术远不比今日的当年千里迢迢来到夷洲寻访仙药。
也有人说,此行纯粹是为了扩张吴土,宣扬国威。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与如今无法相比,但众所周知的是,东吴水师在当时完全属于技术领先水平。于是,水上扩张也不可谓不是吴国相对于其他两国的优势之一。
卫温一行人到达台湾之后,传播教化,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却因为无法适应当地气候导致军队水土不服,最终发生疫情,伤亡惨重。无奈的卫温只好和诸葛直一行人带领队伍返航,并且最终二人也被孙权以“违诏无功”的罪名治罪,走上了孙权为他们准备的断头台。
至于原因,我们最终也无法知晓,也许是欲扩张军队反而减员的恼羞成怒,也许是觉得二人办事不力的恨铁不成钢。孙权当时的想法已经被永远的尘封在了历史中,卫温和诸葛直的这次南下却被永远的记录了下来,成为了大陆与台湾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接触。
2
在隋朝,已经逐渐走向统一的大陆政权再次准备开始向海上扩张。
公元607年,杨光派遣舰队前往台湾,带队的是羽骑尉朱宽。此时台湾已经由夷洲换作了另一个名字——流求。朱宽等人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了解台湾的民风民俗,已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这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08年,炀帝也许是吸取孙权上次的教训,心想流求毕竟地远,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实属妙计。于是当年,再次派遣朱宽远赴流求,想要劝降当地统治者。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次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流求最终还是没有响应隋朝的劝降活动。
和平劝降的道路看来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完成,炀帝此时已经有些不耐烦。于是在公元610年,派遣大军攻打台湾。这场战争最终大获全胜,当地的土王被杀死,王城被攻破并焚毁,陈棱带着俘虏来的万余人俘虏回到朝廷复命。
3
虽然炀帝的军队攻克了台湾,但是最终没有设立相应的下属政治机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再次被海峡模糊。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由当时的福建行省泉州府管辖。这就设立了第一个在台的管辖机构。巩固了大陆政权对于台湾的把控,也大大的加深了两岸的交流与往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澎湖巡检司这一机构被长期的延续下来。直到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由于盲目的自傲以及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海禁政策的出台使得澎湖巡检司被废弛。
公元1563年,嘉靖年间,出于对海防治安的考量,嘉靖皇帝决定重新启用设立澎湖巡检司。
公元1622年,荷兰侵略者侵略澎湖,并且逐渐的将侵略范围扩大到台湾本岛。最终,由于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攻入台湾,台湾才得以收复。
4
这样过去了二十二年后,大陆的政权再次发生了更迭。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
这样又经过了几十年,当时间来到1683年时,郑成功这时已经去世,郑氏的后代在眼见复国无望的情况下归顺了清朝。
在郑氏归降后的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把控与管辖。
几百年后过去,公元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行省。与我们如今政治格局相似的称呼“台湾省”最终形成。
然而满清的统治仍然没有结束台湾坎坷的命运使它安定下来,最终台湾在不平等条约中被分割走,开始了它风雨漂泊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