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昨天给朋友推荐商场的作业吗?
“你一个外地的朋友,加盟了某个年轻时尚女装品牌,想请你帮忙推荐一个你所在城市的商场,基本要求是市中心的不考虑,比如南京新街口的德基广场。如果你还算比较熟悉当地的情况,已经知道该给对方推荐哪些地方,那么,你会怎么给她说呢?(以你所在城市为例,尝试写下你要跟她说的话。)”
以南京为例,你给她推荐了2个地方,一个是百家湖商圈的景枫KINGMO,一个是江北的天悦城。而且,你也详细地介绍了这两个商场的地理优势、人流量以及交通便利等情况。
你认为这当中会有什么不妥吗?似乎看起来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啊,其实不然!
如果你不是南京的,看了我刚刚提到的2个地方,你什么感受?如果是你在开店找商场,朋友给你推荐了这2个地方,你心理有底吗?对于你接下来要采取的行动,是否起到足够大的帮助呢?
关键就在于,对方并不熟悉南京的地理环境。当你见到“景枫KINGMO”几个字的时候,你脑子里存有它多维度的信息。其中最要紧,但却容易被忽视的是,景枫在整个南京市地图中的相对位置,比如,距离市中心(新街口)多远,跟其他非市中心的商业圈相比,是否有地理位置优势等。对于你的朋友来说,她恰恰需要首先对南京的地图全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当你给她提到任何一个商场名字的时候,她处理信息的第一步,一定是先在她脑子里的地图上定位这个商场。
所以,你现在是否意识到,虽然,朋友是让你推荐一个商场,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给她描绘出南京地图的面貌。靠嘴巴说,肯定是难以说明白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一幅草图,标出市中心、地铁线路、主要的商圈、大学城、大型社区地等关键信息。
这个例子向你展示了什么是“知识陷阱”,或者“知识的诅咒”。什么是“知识陷阱”?
当我们太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回到自己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听者和自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你说话时很难意识到对方可能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即使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很难克服,否则就不叫“陷阱”了。当然了,办法还是有的,就是要训练“用户视角”,这点后面会介绍。
爱迪士新风系统:
a. “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b. “室内外空气循环净化系统,无需开窗,24小时呼吸森林般自然清新的空气。”
再来回顾下新风系统这个例子,a和b两句文案对比下,你是否能感受到前者明显存在“知识陷阱”呢?
总结一下,说人话,首先,要能让人听懂,警惕不要掉到“知识陷阱”里。
今天,你可以尝试举一个例子,能用“知识陷阱”来解释的。预告,明天举例介绍什么是“用户视角”。
加个餐,吃饱的谨慎!
乔布斯认为,用户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个观点虽然并不严谨,但在很多时候,确实有它的意义。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用户喊的最大声的不一定是他们真正的需求。比如,任何人都会这样跟售货员说“我要一个功率大、钻头锋利的电钻。”但,其实他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堵非常结实的墙上打一个孔。所以,如果你了解到这层的话,或许就能更好地为客户推荐产品。甚至,作为一家创新企业,你甚至可以制造出别的什么,替代电钻这个产品品类,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赢得市场。
就拿推荐商场这个例子来说,你的朋友喊的最大声的(推荐某个商场),并不一定是你最需要优先去思考和解决的。你需要从对方大脑里找到她没有说出来的那个真正的需求,“我没在南京生活过,不熟悉南京的整个城市面貌,不知从何下手。”而你的任务,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帮助她在她的脑子里建立起南京的城市模型。做到这点,她便知道接下来该去哪些商场具体考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