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一个谜一样的男子
就像他的老师鬼谷子一样虚无缥缈的飘荡在历史的夜空里
1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好些写在帛上的书信,被整理为《战国纵横家书》,里面有十三篇是苏秦的手写书信誊抄本,都是当年绝密文件。
这些文件显示,苏秦的时代比张仪晚数十年,后来的历史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就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个究竟。
其实这并不是十分要紧,苏秦可能是另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很多人,我们这里不看他究竟是谁,只看这个顶着苏秦名字的角色所做的事情。
史书里记载了这样一句:「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又要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盘算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去用计,于是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门下小官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派来的人告辞时对张仪说明:「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苏秦明知自己很可能控制不了张仪为何还要把对方安排进敌国,岂不是太冒险了吗?
难道张仪说他不说二话后来又变心了吗?
2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向前追溯一下到鬼谷子。
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收过五百位弟子,其中有一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白起、李牧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过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才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鬼谷子的这五百弟子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六位得意门生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都是互为对手,显而易见的,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意为之。
诸子百家那么多人,一个门派的弟子在各个国家效命很正常,水平高者登上高位也常见,但是碰巧总是师兄弟针锋相对,又是这么多对,就很耐人寻味了,因为这不是影视剧,可以随意安排那么多巧合,这是历史事实,是无数人和各种实力的博弈。
一个人的上位,后面得有多少利益相关的人抬举,有多少不相关的人在无知无觉中推送了一把,又有多少天知地知的绝妙构思。
3
说起来,似乎这五十年的华夏,都在鬼谷一门的股掌之中。
在历史记载中,鬼谷子这个人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有将近两百年,我们不必去考究这个角色是谁,可以理解为这是鬼谷学院或者鬼谷学派。
这个学派的思想感兴趣的听众可以去网上找一下相关资料,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术,方法论水平极高,对于现实实践也有帮助。
同一时期在西方,有个举世闻名的人,他的年代完全与周纪二的年代重叠吻合,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在那个思想的黄金年代,东西方都不约而同的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也是人类社会进化周期的必然规律使然。
既然一个思想意识形成了门派组织,就像学校学院,吸引了很多学员加入,那么肯定是让学员有所得。这些学员可不是刘邦,年轻的时候一心想着能给魏无忌当个马仔就心满意足了。在门派中,一个是学到东西,另一个重要的就是门派广泛的人脉和资源。
4
所以没有什么敌国不敌国的,苏秦以一言取六国相位,他最开始不也跑去游说秦国了吗?只不过失败了。
他在学院中,扮演的是就业处主任的角色。他跑去六国策划了这个联合会,自任会长,又通过往秦国派人,保持双方的力量均势,为自家学生创造充分就业。
为什么那些各国要跟着他搞联合会?
这需要一个共同的敌人,这是市场竞争行为。结盟源于恐惧,那么自然要保证这个你竞争对手有足够的实力,并且针对自己的手段有足够的应对措施,才能把这个游戏玩下去,玩很多年。
苏张是同学,孙庞是同学,白李是同学。这个同学政治的背后,鬼谷学派通过操纵,他们把天下之争变成了他们演绎自家学术思想的一场大秀。
他们通过这样子,制造了历史,演绎了历史,然后把他们的学术,变成了被他们创造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东西。是种意识形态隐性祭司载体,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都是这样。
前面问的那个关于苏秦和张仪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苏秦早年很穷,这也使得这个人物成为千古以来的励志哥。关于这一点,只能说司马迁,不是口误,就是写史记的那个司马迁,实在是太喜欢他了,要知道,司马迁如果有苏秦的口才,就不会受刑了,所以他是由羡慕而生喜爱,由喜爱而代入了自己,因为司马迁很穷,没钱赎罪,所以他特别喜欢写励志哥一类的事迹。在史记里他写了不少出身微贱贫穷,后来发迹腾达的人,也许不一定都可信。
承袭春秋,上陵下替,礼崩乐坏,小人上位,得意尽欢,只知进不知退,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后人以自己的价值观枉议古人是徒劳的,因为那正是那时那刻的社会变革,轰轰烈烈,如洪流势不可当。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看的听到更要读到
欢迎关注「读到AP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