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高考,我们常常看到各个学校都会挂出这样的指示牌:距离中考还有 xx天,距离高考还有 xx天,这样的提示给人一种紧迫感,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对中考或高考的迫在眉睫都充满了焦虑,这其中最焦虑的就是家有考生的父母们。
对于初三、高三的学生来说,学习方面的压力是挺大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复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心理方面能够给予孩子支持对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但是,家长比孩子更焦虑,无疑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那我们要如何从心开始,持一个好心态呢?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考前焦虑情绪是受家长影响造成的。家长们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心态也就不可避免了。家长的高期望从何而来呢?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近40年来,无数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可以摆脱物质生活的匮乏,所以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把高考看的无比重要。而且,那时候的考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下的真的寥寥无几,家里如果有人考上大学,是光耀门楣的事情,这种集体潜意识让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也就是能考重点中学,读重点大学,找个优质的铁饭碗,然后就会过上好日子。但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逻辑太过于牵强,过去的经验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父母以为的好日子和孩子以为的好日子也不一定一样。
初三女孩的父母来找心理咨询师说,学习成绩排在全班第一的女儿突然不去学校上学了。女孩的父母焦虑在于,孩子不上学意味着考重点高中无望,考重点大学无望,没有好的前途。这对父母就是不能面对和接受女儿不去上学的现实,他们除了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外,他们还因为女儿的做法让自己丢了面子而挫败。
所以,要让孩子有个好心态,家长首先就得摆正自己的心态。中考、高考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的机会。孩子获得了好的成绩,也不能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正确的期望,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重点学校录取,考不上重点学校,也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当家长以一种宽容、宽松的心态看待考试,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孩子身上的负担肯定会轻松不少。
面临选专业、择校问题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很迷茫的心情,很多学生因为自己想选择的和父母希望的不一致,于是陷入了焦虑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父母想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自己我完成的心愿。在完形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就是“未完成事件”,指的是这些事件一直得不到解决,在人的潜意识中徘徊,自己无力实现或得不到支持,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此来补偿因此受到的创伤,所以孩子就成了“替罪羊”。当孩子无力承担此重任时,必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以此来抗议。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有好成绩、好出路,能够治愈父母曾经的伤痛。但是,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把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孩子去做,而是应该站在孩子身后,支持孩子就好,能够让孩子做他自己。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任务,但是过度就适得其反。在考试的冲刺阶段,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关键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如果说考试是一道关,那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闯关”,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关键时期,和孩子一起在“闯关”中成长,亲子关系会更加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