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小菲』
经典美国梦 纯爱乌托邦
在2017年2月的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歌舞类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最终包揽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六项大奖;此前该片已在全球拿下150余个奖项,获得228次提名,一时间名声大噪。影片一上映以来史无前例的一边倒好评,口碑和票房取得的巨大成功,《爱乐之城》获得当届奥斯卡14项提名,追平了《泰坦尼克号》的提名纪录。甚至在奥斯卡颁奖礼宣布最佳影片时,颁奖嘉宾拿错获奖信封,宣布“最佳影片”是《爱乐之城》,然后却发现拔得头筹的“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这一出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大乌龙”并没有撼动《爱乐之城》最为2017年电影界最大赢家的地位。
舞动奥斯卡,结缘洛杉矶。《爱乐之城》一时间成为了影迷、观众口中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因之前指导《爆裂鼓手》而享誉欧美电影界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执导本片;“石头姐”艾玛·斯通(Emma Stone)饰演女主人公米娅(Mia),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饰演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这部充满“乌托邦”色彩的歌舞片以华丽的布景、小资趣味的情节设置,讲述了一段关于相遇、相爱、分离的洛杉矶的追梦者旅途。梦如人生戏,这部歌舞片艺术气息浓郁,致敬了包括《西区故事》《红磨坊》《名扬四海》《锦色春城》在内的数十部好莱坞经典歌舞片,让那个好莱坞歌舞片的“繁盛时代”尽收眼底。
电影片名取材于美国俚语“La La Land”,意为“一种沉溺在梦境般的、脱离现实的精神状态”,港译片名《星声梦里人》直抵“梦幻之地”的本真,我认为比《爱乐之城》翻译得更好。《爱乐之城》剧情考究,把一个“相识、相恋、相忘于江湖”的爱情故事诠释得如同水晶版透明(Crystal Clear)。打开回忆之窗,往事慢慢流淌,眷恋、惋惜的是情感奔涌时刻的恣意妄为,还是一瞬间浓情蜜意消散的怅然若失。就像每一段恋情都有始有终,有的开花结果、开枝散叶,而有的“爱情”是理想主义者的“独奏”、抑或失恋者的啜泣、悲伤。
《爱乐之城》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天使之城”洛杉矶,为了追求梦想“洛漂”的故事:“美国梦”一直以来都是编剧、作家、导演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是对美国繁盛的20世纪、21世纪初期国力擢升、全盛时期的心驰神往之梦。梅尔·吉普森主演讲述英雄人物的电影《勇敢的心》、小人物驱动的编年史电影《阿甘正传》、史泰龙成名作电影《洛奇》、费雯·丽的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个人励志型自传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菲茨杰拉德小说改编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无一不是“美国梦”的荧幕经典。而《爱乐之城》则用“洛杉矶”城市名片做片名,先声夺人、一语双关的打开了通往洛杉矶的“好莱坞”的“美国梦”。
艾玛·斯通饰演的女主人公米娅是一名咖啡师,一心想成为编剧、演员,却在试镜时屡次碰壁,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寥寥几人看,毫无人气;瑞恩·高斯林饰演的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坚守爵士乐传统,却怀才不遇地在高档餐厅弹奏“Jingle Bells”(耳熟能详的圣诞曲子)赚取小费。在外人看来,洛杉矶这座“天使之城”、“梦想之城”、“荣誉之城”给米娅和小塞这一批“文艺青年”设置了太多的障碍,让壮志未酬的他们苦苦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因歌生爱,舞动人生。两个处于好莱坞名利场最底层的小人物,碰见彼此、惺惺相惜、帮扶慰藉,在弹唱跳舞中“坠入爱河”。他们经历着爱之初的甜蜜,却在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与梦想中屡屡出现分歧,吵架更是家常便饭。众所周知的是,每年去往“好莱坞”(Hollywood)朝圣的年轻人如过江之鲫,而好莱坞强大的“美国梦”磁场(位于加州洛杉矶郊外、风景迷人、拥有强大的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全球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同样使怀揣“好莱坞梦想”的俊男美女们趋之若鹜,他们中的多数却又铩羽而归。戏里戏外,宛若一出折子戏:名人的传播效应,成功塑造了《爱乐之城》这部浪漫歌舞片,剧中人物事业平平;影片之外,名导、名演、名城,“三位一体”的铸就了一部富有复古味儿的好莱坞华丽电影。
故事情节按照冬、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每一个季节表征男女主人公事业、情感的变化:“冬”的邂逅、“春”的情爱萌动、“夏”之热恋、“秋”的离别感伤,转眼5年后又是“冬”的重逢:从光芒万丈到平淡遗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的朋友在看过《爱乐之城》都说最难忘、最神奇的是影片最后十分钟左右(最后一段蒙太奇),堪称整部影片画龙点睛之笔。影片结尾是一种对爱情的回溯倒带、对梦想的“拉康”式的解读:用齐泽克的话就是“米娅是这部电影的主观中心,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的结尾,她是大明星,而塞巴斯蒂安一点也不出名,他只是一个稍微有点成功的爵士俱乐部老板。”(齐泽克论《爱乐之城》:这远不是事业与爱情的抉择)。在影片最后的“平行蒙太奇”里,米娅与塞巴斯蒂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生子、幸福一生,爱情与理想达到了共存。影片采用了“陌生化效果”,达到了亦梦亦幻“大团圆”结局,舞台可以不要真实逻辑、荧幕内外可以反串“梦境”、瑰丽的一帧帧画面,可以满怀激情不落俗套。可以说最后的一抹怀旧之情(Nostalgia)成为了影片最大亮点:纯爱乌托邦中的经典“美国梦”。
《爱乐之城》致敬好莱坞黄金时代
千禧(2000年)之后,除了好莱坞电影《芝加哥》(Chicago 2002)和《艺术家》(The Artist 2011)在主流奖项上先声夺人、名利双收之外,陷入沉寂的好莱坞歌舞片似乎“存在感”是十分低迷的。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导演的《艺术家》是向好莱坞经典致敬的黑白默片,这部电影包揽了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而《爱乐之城》后来者居上,“影迷情节”更是渗透在这部电影中的灵魂因子。
影片中歌舞场景的一大亮点,是开篇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洛杉矶堵车严重,当人们纷纷下车载歌载舞,这样“灵感”其实自有出处,它来自于雅克·德米导演的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1967),又名《洛城故事》《罗塞福的姑娘》。这种经典好莱坞春花秋月式歌舞电影,将场景置于实景中,而洛杉矶是著名的多元文化之都,“文化马赛克”下的多种族、多族裔之间各放异彩,在《爱乐之城》的开篇可以看见街舞、体操、踢踏舞纷至沓来,这又是借鉴了艾伦·伯克的电影《名扬四海》(Fame 1980),讲述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年轻人追梦的故事。“飘一代”的年轻人是洒落在社会不同角落的蒲公英,他/她们的梦想铸就了万花筒般的奇迹与奇遇,是每个大城市的缩影,洛杉矶流动的美誉度是他/她们谱写的,嘉年华式的狂欢落不下每个“梦想家”,无论功成名就还是寂寂无名,“飘一代”都在用青春和热血向这座城市写下自己的故事,雕刻在时光长廊。
塞巴斯蒂安和米娅身上的怀旧情怀(Nostalgia)显得不合时宜。
小塞和米娅的第二次见面时穿了件红色的夹克,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电影《无因的叛逆》(Rebel Without a Cause 1955)穿过同样的红色夹克。无独有偶的是,那场在洛杉矶的格里菲斯天文台的璀璨“星空之舞”选的场地,也是电影《无因的叛逆》一场重要的打斗的拍摄地;影片的开头,You are the stars的壁画里面也有个穿红色夹克的詹姆斯·迪恩肖像,这种代表电影的符号反复出现,也是对洛杉矶“好莱坞”发源地的一种致敬吧。米娅爱老电影,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的海报贴在她的房间里,值得玩味的是影片的结尾,米娅和小塞在眼神交汇处度过了自己“浪漫的一生”,让人联想起褒曼在谍战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又名《北非谍影》):影片的最后里克与伊莉莎在Rick’Café重逢的场景。“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两人历经波折收获了梦想,却折戟了爱情:梦醒时分,米娅嫁作他人,小塞孤身一人。
《爱乐之城》的歌舞片段最为出彩的是“街头之舞”、“山间之舞”、“星空之舞”、 “幻想之舞”。
米娅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在一次试镜失败之后,姐妹们的鼓励给米娅“再试一次”的信心。她们分别身着蓝、红、绿、黄的明艳的裙装,在街头上演了一段性感的“街头之舞”:灵感来源于百老汇导演鲍勃·福斯的《错失甜蜜》(Sweet Charity 1969,又名《生命的旋律》)。米娅和小塞在派对上第二次相遇,两人在山顶跳了一段“Lovely Night Dance”,他绕着灯柱转了一圈的桥段致敬了经典歌舞片《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 1952),在这一幕中,长镜头和移动镜头使表演不露痕迹,连贯性的剪辑也使得叙事节奏丰盈不拖沓。在傍晚黄昏的“山间之舞”中,观众领略到了洛杉矶美丽宁静的夕阳,女主角米娅干脆脱掉了高跟鞋,灵感来源于(《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 1937)。机警俏皮的对话、浪漫甜蜜的小动作、如胶似漆的暧昧,“山间之舞”浓缩了《爱乐之城》最喜剧、最甜蜜的镜头。怪不得“电影海报”取材于此,心动的感觉大有出处!在格里菲斯天文台的那段浪漫华尔兹的“星空之舞”,有影评人说像在致敬迪士尼电影《睡美人》,《睡美人》有好多个版本,应该是1959年的动画片版本。不过私以为《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中经典的舞蹈舞曲恐怕在“星空之舞”也表现一二。这段加了特技的舞蹈色彩统一,主色调湛蓝清澈,充满幻想气息的星空烂漫,仿佛在天际遨游一般,把爱情的高度加以艺术化手法呈现,表现爱情降临时的愉悦和幻想,与影片主旨高度统一。最后是色彩斑斓的“幻想之舞”。有人说这一幕致敬了太多的好莱坞经典桥段。优雅、浪漫、斑斓、轻松,就像肥皂剧泡泡的色泽,更像是商业之都纽约、巴黎的时尚广告大片。有人统计过:《爱乐之城》的歌舞片段有10处,单人舞1次、双人舞3次、群舞6次,歌舞片段27分。可以说在向传统好莱坞歌舞片致敬的同时,影片的独创之处也让人交口称赞。那首爵士曲《City of stars》作为一个“母题”旋律一再重复,更是她和他梦想与才华的象征。
看完《爱乐之城》就像做了一个瑰丽的梦,醒来方知“事如春梦了无痕”。无可指责,有人抨击这部电影是“白人怀旧”(white nostalgia),是特朗普“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的“精神胜利法”。然而,艺术无国界,通过满满的127分钟“嘉年华”式的看电影,我却觉得这是“追梦者写给洛杉矶的情书”,它色泽饱满却又朴实无华,《爱乐之城》是繁花盛景之时,可以细看“落英缤纷”的一城、一景。永远献给闪耀过的追梦者,我们共同的《爱乐之城》!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