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会,我发现有一位朋友脸色有些不太好。照理他每天工作虽然忙,但生活规律,不至于这么疲惫。于是好奇问了问他,他苦笑一声,说是手下新来了一个员工,菜鸟一只手忙脚乱,他也只好多做一点,想着有些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也算是爱护员工。说完另一位朋友转头笑他:“你这哪里只爱护员工啊,分明就是溺爱。”
溺爱,这个词语出现在领导和下属之间似乎有一些奇怪,可事实上,却不算少见。员工有难题一时想不到法子,就卷卷袖子自家上;下属能力有所不足,也想着人无完人自己补上。这些行为,其实偶尔做一做,的确能体现你的宽容,可一直做下去,却成了你的放纵。
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就有员工凑上来:老板,我们某件事出了什么问题,您看怎么办?
你可能这样回答:我考虑一下,稍后回复你;或者直接告诉他怎么做。
半个小时后,他来敲你的门:老板,您考虑的怎么样了?
发现没有?本来应该是你来检查他完成得怎么样,结果变成了他来检查你。
《哈佛商业评论》被要求重印最多的一本书叫做《别让猴子跳回背上》,作者将责任比作一只猴子,如果你不懂如何回答下属的请示,转眼之间,猴子就会跳到你的身上。然后,你就不再有上下班时间,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假日。争取你的自由时间最基本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员工占据你的时间。如何不让员工占据你的时间?关键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把你当成保姆。所以你要小心,如果员工不管大事小事凡事都问你,那说明你是保姆,而不是领导。
之前跟一个北大出版社出来创业的朋友聊天,说到新媒体的运营,他说得挺中肯:“你如果想解脱出来,就必须让下属做。哪怕你做一件事能做80分,他只能做50分,但是还是要让他做。你花费的时间成本比你培训他的成本要高得多。”
时间是守恒的,你与下属的时间在总量上几乎不变。下属占用你的时间越多,你的时间就越少;你的时间越少,你对组织的贡献就越小。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主管,却整天在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特别是大多数应当由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那么你实际上就是一个员工。主管对组织的贡献体现在对组织目标的贡献上,而不是在代替下属完成工作上。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员工遇到了问题,你觉得他纠结万分实在太困难了,又想起恰好自己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于是忍不住给他出个主意,帮他解决。看似你好我好,其实一点也不好。
代替员工做事,实际上反应的问题是:你太懒。懒得教、懒得分享,总觉得自己处理起来会快很多,这不是一个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
与家长教育孩子一样,太多的包办就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太多的帮助也让员工只会原地踏步。你忘记了自己当时也是一步步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成长的,却期望他能够一下子变成一个担负责任的成年模样。
长此下来,会使他们认为想也是白想,老板一切都安排好了,即使有再好的创意也难见天日。个人的创造性不能在公司创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人也就无什么积极可言,慢慢地人就变成机器一样,出了问题,出了毛病,便停止工作,只有等老板赶来修好,才能继续运转,没有一点的能动性。管理者是教练,衡量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的团队水平如何。重点不是他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而是看他能不能教会部下解决问题。
企业老板全面管理、包办一切的另外一个害处,是不利于调动部下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尽人才之用。创造性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而越权指挥的领导恰好就截断了通向创造性的通道,使员工和部下的行为完全听从于个人的命令和指挥。
现代的公司中,有一个茫然又努力的群体非常庞大。美国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
“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斗志昂扬,却没有目标,光鲜亮丽,却充满焦虑,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去追求优秀,却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也体会不到努力带来的乐趣。”
究其原因,在于老板将猴子都背在了自己身上,下属清闲,老板苦逼。无主的猴子会自动往上爬,这也是企业总部往往成为组织瓶颈的原因所在。
惠普有一个很知名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做“造钟人”而非“报时人”。“造钟”,就是要教会员工做事情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新员工进了惠普,很容易依照之前的经验行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找领导。惠普的管理层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分三步解决:第一步,让员工想出一个解决方案;第二步,想出至少三个方案;第三步,为下属分析方案并解惑。通常情况下,这样几次锻炼下来,员工遇到问题,就再也不会盲目依赖领导了。
一个人想要成长,就一定要遭遇过挫折困难,经历过这些磨砺,才能够得到进步。在这一条路上,你需要做的,就是不代替员工成长。
我们常常说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一样对待,可是面对孩子,你知道要逼着雏鹰自己飞翔,对着朋友,也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扛,那么面对员工的时候,就不能忘了溺爱比不爱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