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们就爱戏,爱它的蹁跹曲折,爱它的婀娜连绵,演绎的爱恨情仇,沙场豪情。男儿壮志凌云,女子婉转娇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时候我对戏曲的兴趣不大,记得当时有一个戏班子来村里剧院演出,剧院里人满为患。我和家里人早早地到剧院找位置,那日唱的是什么戏也忘记了,只记得满脸浓妆的演员挥舞着长矛,亦步亦趋的走着步子,唱的也算激昂,但那时的我还是莽撞爱玩的时候,哪里听得下去这咿咿呀呀的戏词,满心满眼的是门外的秋千滑梯,又被家长拘着不让动弹,更是难耐。从此对戏剧的无感更甚。
我们一家都没艺术细胞,那次去看戏也大多存的看看热闹的心思,以致往后几年我再没看过戏剧,无论是在线下剧院还是网络电视上。
再一次接触戏剧是在一年暑假,那个夏季,古风曲盛行,戏腔的爆火,让我们这一批00后,05后重拾起对传统文化的戏剧兴趣。每一首歌后都有一个或凄婉或豪壮的故事,在了解的基础上不免升起了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有些好奇,在红楼梦中,那些世家小姐在喜庆日子里点的戏本子,唱的都是些什么,那些个花旦小生的唱腔当真有那么让人痴醉嘛。
初二有一个单元是讲京剧昆曲的。那节课讲的是<<梁祝>>,人人皆知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的同时,思绪也渐渐的脱离了现实,进入到故事择取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三个情节中,梁祝的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与音乐紧密相连,在竖琴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绎出了这经典的爱情主题。小提琴的乐音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衷肠,而大提琴的合奏,犹如梁山伯与直对答西洋乐的演绎但我的脑海中却一直浮现着儿时那个剧院舞台,戏台上一对璧人在悄怆悲戚的背景中生离死别。义无反顾的跳下轿子奔赴所爱,而终化为双蝶翩翩起舞。一曲终了,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情不禁更加沉重起来。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而是所有被封建势力所束缚的人们的悲剧。
回家后,我开始搜索梁祝戏曲表演。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满园?”我爱上了这婉转连绵的唱腔,爱上了如栩如生的演绎,爱上了这璨如明珠的文化瑰宝——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