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什么?
假期是修复身体,放松心情,鼓足勇气投入到下一个工作状态中去的一个转场过程。
但现实情况如英国作家艾尔博格所说: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我们自己也感叹:“休个假,比上班还累。”
我们假期之后的常见上班状态:累成狗
假期的生活安排不外乎以下两种:
被动式的外出:比如家里老人家过来了,想陪他们走走;小孩一直在上学,想带他出去看看;自己想离开这个早已经熟悉了的环境。
补偿式的休闲:比如长时间睡觉,恶补平常关注的电影电视剧,和朋友聚会胡吃海喝或者疯狂家务。
但是绝大部分人多会有这样的感觉:放假之后的“假期综合征”让人更觉疲累。
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需要假期。
一、假期能让我们觉得更为自由。
在工作状态中,我们很难获得自由的选择,总是各项具体事务推着往前走,但是假期却是我们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一个成片的时间段。
在假期里,我们在自由的驱使下,会让自己身心更为放松,回到一中不被裹挟的心理状态,就像一根弹簧一样,需要有松弛转换,所以,我们需要假期。
二、假期能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
人是有一种非常强的集体属性,因为人的各种价值体现是在社交过程中得到满足和体现。尽管我们也说我们更享受孤独,但那只是一种暂定的心理状态而已。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社会交往。工作状态下的我们的社交更多的是偏事务性质,而真正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的往往是非事务交往。
举一个例子,你最近工作有优异表现,是上司的表扬对你的心理正向作用大还是某一次聚会你朋友的一种羡慕眼光的心理正向作用大呢?
排除物质因素,后者会更让你有成功感。而在假期里面,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非事务性社会交往活动。
三、假期能满足我们自我激励需求。
心理学家有一个定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内在激励造成。也就是你自己内心更愿做的事请会让你有更高的幸福感。
工作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外在激励。而内在的激励作用不表现在你做得越好收入越高,它表现在你通过这种内在的激励方式获得更多的自我愉悦。
比如“好不容易到了假期,我终于可以实现我长久的锻炼计划了,所以锻炼的过程中会让自己觉得非常开心”。
这种正向激励是让我们觉得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作机器的一大动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想着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可以看世界”。
所以我们需要假期,让自己交替处于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之下。
四、假期能激发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罗列了很多的锻炼计划,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这算是一个打击,会让自己觉得执行力不够强。
但是在假期中,你能做到坚持每天跑半个小时,三天四天之后,你会觉得,这个事情好像也不是很难,同时,自己也是很有毅力的。
你这个时候就会重新认识自己,并且不断发掘自己的优点。
自己这些优点,之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呢?因为上班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或者连续的时间去认识自己。
五、没有理由,总不能让人一直工作吧。(这其实是一个总结,深层次原因是上面的四条。)
没有理由,就是要放假
综合来说,假期,对我们而言,意味着: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满足我们在工作中所不能满足的需求。
那么我们的假期需求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至于出现假期过得比上班还累呢?
有过这样一项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一周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个人生活必需时间10小时42分,家务劳动时间2小时21分,闲暇时间6小时6分。
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一、百分之四十四、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五。每一天,城市人就是这样度过。
然后,你会发现,假期好像和我们的这些内容与很多重叠。
甚至出现每一周的工作日内,我们花30分钟完成的家务,假期会用3个小时完成,闲暇看电视的1个小时,在假期变成了4个小时。
也就是说,我们将假期变成了更长的工作日非工作时段的状态重复而已。
那我们就知道,假期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就是不要变成加长版工作日状态——工作plus+。
如何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假期需求,而且不会让自己觉得很累呢?
答案是:主动休闲。
我们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我们的假期被太多的被动休闲任务驱动。
我们被最新的电影评论怂恿去看某部电视剧,看完后觉得“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什么什么”。
我们被自己的疲倦影响着只想躺着“听音乐”,结果在不断选择听的曲目上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
这种不需要技巧或者专注力的休闲,最终让我们丧失了真正的休息。带来的当然只是疲倦。
主动休闲,就是指主动参与,需要自己花费脑筋、心力,要用心投入活动。
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米哈利设立设立了一个概念:心流。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心流发生时,我们会感觉到:
● 内心感觉无比纯净。
● 内心会有一种宁静感。
● 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
● 超越了时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 甚至超越了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如果有心流发生,我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放松度和满足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一定是假期,我们才能主动休闲,任何非工作时间段,你都可以这样做,也许五分钟的主动休闲,也会让你因为产生心流而变得更为轻松。
具体来说,假如我们准备外出旅游,那我们千万不要做急行军式的旅游者,类似于有人曾做过的“旅行应该做的50件事”中所罗列的那样,深度体验,才能让你更觉得身心愉悦:
全程脱离网络、手机;在旅行中学会新的技能;看一次当地传统的表演;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去吃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餐馆;与当地人交换手信、纪念品;逛每个地方的博物馆;学一些简单的当地语言;跟随当地人参加庆典、派对;……
但是,你也许会说,现在哪一项活动不需要高费用的投入,我是“有闲没钱”族。
你错了。
在“休闲经济学”这个领域,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不花钱的休闲活动能给幸福感带来跟大的提升。
美国人在1970年就发现了他们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了那些休闲设备(比如买一个按摩椅代替户外活动),但是幸福感没有提升。
而现在他们更相信,幸福感是休闲,而不是休闲设备带来的。
英国BBC曾经做过一个万人调查:你觉得最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排名第一的是:亲近大自然。
那个心理学家米哈利也提到:亲近大自然,能产生高心流。
但是这种亲近大自然不是走绿道和春游那么简单:
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被胡适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
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观察一颗豆芽的发芽、出土;可以花一点时间,躺着数天上的星星。
如果你这些条件不具备,还有两个方式提供给你。
一是,锻炼。
在很多关于如何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的文章里都有提到:业余时间,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把健康当成一种习惯。
就像前文提到的,你在假期完全可以开始你的体育锻炼,然后形成一种固定行为。
体育运动,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是最好的休息,如果能发展成你的爱好,那就更容易让你产生身心放松。
“每次登山归来,感觉都好极了,浑身血管脉络非常舒畅,人非常轻盈,仿佛透明一般。”在工作之余,王石最多的休息就是从事户外运动。
你不能去登山,但是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打打球,跑跑步。
多么痛的领悟
二是,读书。
米哈利研究发现,深度阅读非常容易产生高心流。
如何做到深度阅读,就是在假期,让自己的阅读在一个阶段内形成一个专题性的过程,同时也不要让这个阅读太过于没有难度的口水文章,否则又会变成了被动式休息。
为了区分假期阅读和工作阅读,不至于于让自己的假期变成充电过程,不妨将自己的阅读内容定在那些培养公共基本技能上面: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维模式等。
既能因为陌生感而产生阅读兴趣,同时也不会因为不需要深度参与而产生不了获得感。
不管是锻炼还是读书,都是我们最好的休闲方式,也是推荐给你的最省钱、最省力、效果最好的假期打开方式。
最主要的是:五一假期,到处都是人,你能去哪里?
还有,如果你是学生,请老老实实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