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草蛇灰线
【拼音】cǎo shé huī xiàn
【释义】
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
灰线 :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出处】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译文:写作描绘秋天的痕迹,采集秋天的素材时,需要运用暗中隐藏的明晰和明晰中蕴含的暗淡之美。
通过比喻的手法,形容草地上的蛇和炉灰中的线,马的蹄迹和蜘蛛的丝线,都是微小而隐蔽的迹象。它们都隐而不现,细微入微,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察觉到。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对反义词、对比和借喻的运用,表达了一种细腻、含蓄、微妙的意境,强调观察者需要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才能洞察到隐藏在细微之中的美好和真相。
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十一回:“「次日天晓,时当二月中旬。」有意无意,所谓草蛇灰线之法也。”十四回:“不唯照顾吃酒,有草蛇灰线之法,且又得一宽也。”“非写石碣村景,正记太师生辰,皆草蛇灰线之法也。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lè)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少有才名,入清后,绝意仕进。后评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才子必读书》《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皆颇得声名于世。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金圣叹带领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金圣叹强调人物描写必须合乎人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因而主张用“极近人之笔”写出“极骇人之事”。指出情节应围绕主要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就是典型性格的历史。认为情节的惊险性和传奇性能引起读者的美感享受,又认为情节的传奇性不能脱离现实性。其思想对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影响极大。著作除《水浒传》评点、《西厢记》评点外,另有《金圣叹全集》。
【例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属于埋伏笔的方法,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近义】
扑朔迷离
【反义】
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