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刻画师马克李维(上)(爱情篇)
by 鲲&坤(20160311)
注:此文不是小说的导读,适合与看过小说的小伙伴交流。
1 爱情篇(上)
1.1 爱源起于一份情愫
1.2 爱要在合适的时间?
1.3 尊重你对爱的选择
1.4 爱是花开不采摘
1.5 懂得是爱的药引子
1.6 陪你找第七人的爱
1.7 爱是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附:新游记-鲲
2 亲情篇(中)
3 情感杂谈篇(中)
4 公民意识篇(下)
才华横溢的马克李维(英文名Marc Levy)无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99 年出版处女作后,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好作品呈现。我曾疯狂啃他的小说,《偷影子的人》(2010)、《伊斯坦布尔假期》(2011)、《如果一切重来》(2012)、《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2014)、《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2008)、《幸福的另一种含义》(2015),但这些还不够他所有小说的半数。看来我只能片面的谈谈感悟。与其说他是“浪漫爱情作家”,不如说他是“情感刻画师”,他笔下的爱情深刻细腻;他笔下的亲情和友情引人深思;他笔下的公民意识极富感召力……他用最平实的文字却精准地拿捏住了对人类情感,就像一名侠客随手扔出的一颗普通石子却能直击“心灵”最脆弱之处。对于他的小说一言蔽之,为浪漫而来,为“情感”可留文。
1 爱情篇
身为浪漫国度(法国)的作家马克李维却用貌似“粗俗”的场景如公园里用面包喂鸭子,为她爬树再从树枝跳下(以再现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等刻画了不俗的爱情故事。尽管他的小说里有浓浓的初恋情节,但并不影响他为读者呈现五彩缤纷的爱情花海。嘘,且看我数几朵来。
1.1 爱源起于一份情愫
突然,在人群当中,在围墙之上,我(茱莉亚)看见了你的面孔,看见了你(托马斯)那张满是灰尘的脸,还有你的双眼。你是我第一个认识的东德男子;而我,是你看到的第一个西方女子。——《那些……》
分别站在即将“倒塌”的柏林墙两侧的两个陌生人只因这“一瞥”便彼此深爱,彼此成为对方eyes中的apple。感觉这很不可思议,似乎只能用“前世的三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直(擦肩)视(而过)”解释,这大概就是某些人所谓的“情愫”或“触电”吧。《比恐惧……》中命悬一线的沙米尔对苏茜说,我爱你,你来敲我家门的那天我就爱上你了,这份爱一直在随着时间增长。《……假期》中戴德利面对阿丽斯质问,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时说,“从你第一天搬进这里开始,从我第一次看到你走上楼梯,我就陷进去了。”这些都是作者笔下能产生触电感觉的情愫,这里也可说是一见钟情。我一直觉得触电是无法名状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如果说像沙米尔和戴德利这样单方的一见钟情现实中属罕见(绝大多数是日久生情),那么像茱莉亚和托马斯这种双方相互一见钟情估计只能在小说里能看到了。
一份爱情彼此能触电固然是好事,但假如一方始终没有情愫该怎么对待?我想可能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些人没有情愫可能宁可孤独终老,有些人可能迫于现实压力而将就(乐观讲也许以后会被电到),有些人也可能认为两人在一起可以不需要爱情。你是哪种可以自觉站队,哈哈。我个人觉得两个人还是要有点情愫,可能一方导电性能比较好,容易被对方无意的神情电到,而另一方可能因为自身绝缘性太好(或反射弧比较长,哈哈)愣是后来才发现一不小心被电到了。生活是由反应快的人、反应一般的人和比较钝感的人一起组成的,没有孰优孰劣,仅仅是有所差异而已。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比如携带随身电源、头顶避雷针等),去电人或接受来电,总之,单身男女需要自行开脑洞想法子。哈哈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古典老师的爱情观,“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偕老一个人”。送给那些钝感的小伙伴和那些舍不得去电别人的“好人们”,同时也勉励一下像我一样的单身“wang”们。情愫路漫漫,男子女子都自强。哈哈
1.2 爱要在合适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你这样的人,斯迪曼(男主角)。”
“好像你(苏茜)已经遇到我了。”
“我说的是在合适的时间。”——《比恐惧……》
与适合的人在时间上完美的“错过”是人生很痛的领悟。其实“错过”无非也就是“早”了(一个人爱得火热而另一个却冷若冰霜);或者“晚”了(一个人刚开始爱而另一个人已经心有所属)两种。两者都是很难好好相爱。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但并不知道,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如果已经“晚”了,那就抓紧现在吧,我不认为“挖墙角”(或第三者)都要诟病,前提是你真的很爱,很爱,很爱,(因为会很辛苦),同时还请为自己保留随时放弃的权利。如果是“早”了,哎呀,别磨叽,赶紧种树去。同样的道理也请保留随时放弃的权利,毕竟用百年的孤独去化冻整座冰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些人常后悔说,哎,可惜当时我给TA的第一印象太差了,或者我刚认识TA那会儿是我人生低谷云云。其中乐观一点的人可能会说,要是“当时”的我换成现在的我,我们一定会在一起的。我并不太认同这类观点,没走到一起可能是有一些原因的(也许是早前彼此都不知道的)。我们不应该期盼某件事能在“合适的时间”发生出来,但我们可以在当某些事情(差异性的矛盾)发生后,我们可以将它发挥最大效能(比如增进彼此相互了解)。(We can't hope things happen at the best (time), but we ca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thing when it happened.) 也即无所谓真正“合适的时间”,每个当下时刻都可以是最合适的时间抑或最不合适的时间。
1.3 尊重你对爱的选择
什么是对爱的选择呢?就是一方一不小心先爱(或表白)了,而对方可能会选择接受爱(Yes),也可能会选择不接受爱(No)。首先需要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对方是独立人格,有权利做出选择,另一是相信对方有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注,这里不适合依赖性很强的对象)然后,坦诚对待对方的选择,这是尊重。如果你爱了便要求对方也回应你Yes,这是不够尊重的,可能是执念(对主见比较少的对象短期内也许适合)。所以有不少人会说,我拒绝目的明确的爱情,诚然,若你只想要Yes何必虚伪的让人选择呢?
《那些……》中,托马斯寄信让茱莉亚抉择表态,信上说:也许在我们的这段爱情中,我有时忘了问,你是否爱我爱到可以接纳我们之间的所有差异(东德&西方)。……茱莉亚,我永远不会怪你,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会尊重你。如果你没有来,如果那个月的最后一天我是独自离开机场,请相信我能理解你。
尽管这封信在传递过程中“迷失”多年,导致了巨大误会,但最终茱莉亚当面递给托马斯一个大大的Yes(虽然有点晚)。我很佩服托马斯的勇气,即敢提供爱的选择给对方,我相信写信那会他内心是极其忐忑的,因为他怕她选择另一个选项,而到时自己还得尊重她的抉择,但最终还是写完并送出信件。结果因为“误会”而单独离去的托马斯,因为“怕”放弃了当面问询确认的勇气,原本可能早十几年得到Yes的。(血的教训,当面说,当面说,当面说)
同样面对选择中《偷…》的女友苏菲便没等到Yes。她说,“我只是你(男主角)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只是个单纯的过客,为何让我闯入你的生活?我千万次想过要离开你,但仅凭一己之力我做不到。”
这段文字真是触人心弦,它把她不愿接纳No的选择的那种“拧巴”刻画的淋淋尽至。我觉得这种情况不是一般劝说可以发挥作用的,需要时间的慰藉。曾经两情相悦的心灵到了不能“相爱”的境地,真的需要拿出勇气来释放彼此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庆幸的是小说里看到苏菲找到新幸福的生活。
事实上,爱的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会伴随着整个生活史,即一辈子都要受到“选择”的审视。然而,有些人很可悲,因为他们连将“爱”拿出来让对方选择的勇气都没有,TA实在是太怕“失去”了。补充一个好消息,爱情字典里有“浪(姑)子(娘)回头”和“复婚”词组的,就是释放了的两个灵魂还是有机会重逢的,如果彼此真爱着对方的话。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比恐惧……》中回头的浪子安德鲁是如何拿出比恐惧还强烈的情感--勇气挽回已经释放了的两颗心灵。
1.4 爱是花开不采摘
戴德利(男主角)说,对于男人而言,爱一个女人就意味着采摘她的美,将它置于温室……若有朝一日,我爱上一个女子,真的爱上了她。我就会好好珍惜它,绝不将它摘下。(如果我爱上她,我能向她做出唯一爱的证明,就是离开她,远远地离开,即使是要我去到世界的尽头)《……假期》
这一段我来回看了好几遍愣是没看懂,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花开不采式的“爱情”。后来,有个好友点拨说,因为戴德利内心是一个不敢爱的人,顿时才有所感悟。他成长的家庭塑造了他的不敢爱的性格。他母亲是个好女人却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以嫁给他父亲(她始终不爱的人)。他怕用婚姻(或者“爱”)的枷锁钳制了心爱的人而使得她不能做好真正的自己,其实也是怕失去TA。他也一直试图想冲破这个内心的枷锁去爱阿丽斯,但是凭他一己之力没有做到,在和一个导游一起喝醉时,说出心里话(前边引文)。某位作家曾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闯不进来”。戴德利已深陷死角,以离开为爱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花开不采摘。但是真的是别人闯不进来吗?非也,最后阿丽斯是以爱之名“闯”进了画室,“闯”进了他的死角,不久彼此就一起隔这大玻璃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
同样的《比恐惧……》中,作者也塑造了一个带死角的苏茜(女主角)。她曾说,我(苏茜)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在地上睡觉了。我对床有种恐惧感。我喜欢在窗户旁的地面上睡觉,这样让我更有安全感。如果有沙米尔(她的爱人)在,一切就不一样了。我不会害怕的。她的死角也和家庭成长环境关系极深,不过,她不是不敢爱,相反,却是一个敢爱敢放手的姑娘。她和戴德利都是幸运的,都遇上了能够使自己有走出死角的冲动的爱人。
假如你身处死角,当你的爱人之花绽放时,请鼓起勇气走出来,去爱。因为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感同身受到你的“苦楚”,并且仍义无反顾的“闯”进来。如果TA不能感同身受,TA自然会离去,但是如果TA能感同身受,你为什么不走出死角,行使你的权利呢!若因死角而错过彼此,可能痛苦的不是只有自己,TA也许也会因此留下心伤。
1.5 懂得是爱的药引子
《那些……》中安东尼用“白玫瑰”向一个跳舞女郎求婚(原文细节很有精彩,略),还约得这位美女一起吃晚饭。但他尴尬的是没钱付饭账,自己服兵役攒下来的钱都花在买会所门票和鲜花上了。结果深夜两点还要了第七杯咖啡(餐厅都要关门了),只为等舞女去卫生间的空档,以便和服务员协商抵押手表和证件,换个绅士风度。结果服务员递来的不是账单(她结过了)而是一封短笺(信):我从来不是很懂得怎么说再见,相信您也一样。……今年二月底,我们会在曼切斯特表演……您要是来的话,我会让你请我吃晚餐。
这个画面真值得细细品味。一个愿意为她倾尽所有的人(确实比较穷)付出的真心“唤”来的是姑娘懂得他处境的诚意。他连第六天她差点跳错舞步都能一清二楚的看到眼里,不得不说他真的在“走心”。我在想,要是她的舞蹈节目如果不是十个晚上(他一场不落都去且都坐在相同的位置观看),而是十一个(或更多)他是不是会抵押手表和证件来买后边的入场卷和白玫瑰,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这个舞女来说是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大概是因为真心和诚意并不是都能互“唤”,这需要“懂得”这味药引子。
随后的故事是他为她在曼切斯特表演的门票和像样的晚餐疯狂“挣钱”。尽管他太累以致于在剧院里睡着,但仍“唤”得她“好”、“好”、“好,我愿意嫁给你”的回应。我想这是药引子发挥的功效使然。对于他,有可能因为尽全力却没挣够钱而缺席曼切斯特的剧场,也可能因为其他压力(如认为她不可能爱自己)而放弃去参加剧场的约会,还可能因为努力奋斗成新的自己(如更有内涵或有钱)而看不上舞女,最终错过“我愿意”的回应。而舞蹈跳得那么好的她,应该不乏来看她十场表演的权贵,甚至包全场演出的人都不是个位数,初次见面如此窘困的安东尼,拉黑十次不为过;剧场里居然“睡着”,再拉黑十次可以有。这里每一次的“拉黑”都足以改变故事的结果,可想而知“互唤”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我觉得人生得一能“互(懂)唤(得)”的人,即使最终不成眷属也已经是一件很美的事。当然不可否认大家内心都还是希望能和懂得彼此的人成为眷属滴。
1.6 陪你找第七人的爱
《……假期》中算命师预言:要想遇见你(阿丽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子,那个一直令你寻寻觅觅的男子,必须完成一次漫长的旅行,这过程中得先遇上六个人。
那么第七人会是谁呢?也许大概应该可能是她的白马王子吧。如果戴德利问,白马王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他得到的回应极有可能是“没半毛钱关系”。但是显然白马王子是阿丽斯重大关切的问题,又考虑到噩梦缠身的她确实需要换个环境调理,于是戴德利主动请缨为她做马前卒的“第一人”。这里不排除戴德利可能学过,旅行的漫漫长路的陪伴无疑是最长情的告白之类的理论。哈哈。但是,试问真正能将对方重大关切问题视为己任的人一生又能遇见几个。
后来戴德利一路上,策划了很多节目,高级餐厅就餐、歌剧院听音乐、咖啡馆漫谈……想表现自己,结果几乎都是以出丑或和她一起出丑结束。显然,他是有“小私心”,但是他确实也在一直在试图解决阿丽斯最关切的问题,“找第七人”,同时履行合伙人协议,帮她找伊斯坦布尔一流的药剂师,以便她交流学习。但他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下一环“第二人”(当地导游,也喜欢阿丽斯)发现自己不能再“隐忍”下去,于是选择自己“爱”她的方式—离开(参见1.4)。在交接给第二人(找第七人)和吐露真情的看她意愿,或者以自己的爱的方式(离开)爱她矛盾纠结中醉去。我真不知道哪种选择比较好,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那些带着“小私心”靠近我们的人,特别是愿意把你关切的问题视为己出的人。假设最后阿丽斯没有重返伦敦找他,我相信他们两天各一方的“爱情”也是会升华的。(参见1.7)
1.7爱是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假期》中阿丽斯对戴德利(画家)说,“要知道我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是画十字路口的时候,才爱上你的啊。”刚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有点困惑,还重新看了一遍戴德利关于自己工作的描述:我只画城市中的十字路口,你无法想象十字路口处的生活在细节上是何等的丰富。有些人奔跑着,有些人寻觅着。……十字路口是一个极有趣的地方。戴德利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尽管不太成功)也就养成他特殊的生活态度,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能因此吸引到阿丽斯也真是一种缘分。反过来看,阿丽斯(调香师)天生的嗅觉敏锐,可以分辨出最微弱的香气,且一旦闻过就永远不会忘。所以经常整日地伏在工作室的长桌子上,尝试用各种原料调制香水。显然他俩是一类人,都个性很鲜明。
然而,使他们能更好的相爱的主要是却是彼此都懂得促成对方做最好的自己。戴德利以感受新的香味发明新香水为“投资项目”推动阿丽斯去伊斯坦布尔探究“预言”,还以自己将绘制伊斯坦布尔路口的画“利诱”她入伙旅行。(他们合伙人协商是个很有意思的桥段)后来,戴德利回到伦敦,沉浸在他的“伊斯坦布尔路口画”,而阿丽斯在当地药剂师(戴德利介绍的)的帮助下,在香气最丰富的季节中做“最好的自己”。信件是他们唯一的沟通方式,交流的信件里洋溢这使对方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心愿,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做最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为对方的梦想着想,他为她调制香水提供想法、她为他提供伊斯坦布尔的十字路口细节等。他们都尽力促进对方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可见,马克李维对他们的“爱”实属“走心”。
《那些……》中,茱莉亚听到托马斯(她初恋男友)不当记者的消息时表现的痛苦比听到他结婚(失去他)的消息还要痛苦。因为她太了解他的梦想了,当记者就是他最闪耀的人格魅力(注,作者对记者职业显然有点过于偏爱)。如果有爱好(或者说梦想),不管有爱还是没有爱,做好它。就像有个作家说的,如果你的长大以后是想做一名动物园的饲养员,那不妨高高兴兴地给河马刷牙。
所以,适当的花点时间发觉自己真正的喜好(如跑步,脑筋运动等),发展它,做最好自己。尽情的盛开自己的花蕾,清风可来,可不来,当然吹来的若是会做自己清风,不失为曼妙的事。做最好的自己那颗淡定与从容的内心会像天上的云可卷可舒……
附:
新游记-鲲(2016/03/07)
思邈岭水清几许?药草不争自素颜。
实功著籍心有韧,惟愿呦呦入李园。
注:陈实功明朝外科医者著有《外科正宗》;李园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时珍园,是药用植物园,是中药文化长廊。
关于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永远是聊不完的,在这数了这么多的花,就此打住吧。最后,我想说,如果爱情是需要爱的能力,后者应该包含创造爱情的能力和为爱情保鲜的能力。情愫和最初对选择的尊重也许能创造出爱情;懂得,关注对方重大关切的问题,坚持做自己也促进对方做适合的自己应该可以很好的为爱保鲜。以上这些,没必要全做到,尽力为TA做二三事也许就足矣。
(亲情和情感杂谈篇、公民意识篇待续……)
(整理完成于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