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所谓的“第二大脑”的概念,目前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是存储功能。它只是让存贮变的更加便利而已,利用全平台的覆盖和存储的便捷,印象笔记实现了“只要想收集,就可以被收集”。这确实是在像我们的“第一大脑”靠近,人类的大脑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是超乎想象的,各个通道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身体感觉,只要想获取信息,都可以在瞬间完成,几秒钟,甚至是几毫米就可以对全部信息一网打尽。但是人类的大脑不仅仅擅收集,它更高级。
1. “第二大脑”应该学习“第一大脑”的信息加工方式: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
大量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在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加工是有所选择性的,并非来者不拒。一般我们头脑中会有一个自上而下的goal,也就是目标,我们的行为和注意受到这个目标的调控。在有意识注意(自上而下)和无意识注意(自下而上)的平衡中最终完成对信息的获取。因此,想构建一个最优的“第二大脑”,在获取信息时,也应该具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被动吸收和输入,这挺重要,就像我们的人脑,如果都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我们就阻断了学习新鲜事物,探索未知和惊喜的途径和机会,我们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源泉。然而这种自下而上的输入又不能过载,如果过载我们就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分配给对新事物的加工,因此就失去了对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强化和沉淀的机会。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后果就是:自下而上的信息闯入我们的认知加工系统,我们毫不知情、毫无准备,我们只能被动迎战,疲于奔命。到头来,我们对海量信息的加工完全没有被沉淀、被记住、被强化、被提升。因此,以人类的“第一大脑”做类比,我们让信息输入到“第二大脑”中,我们要有一个goal,心怀目标的去获取信息,我们容许一定量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惊喜地闯入到我们的“第二大脑系统”,但是我们仍然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有goal的信息输入上。
2. 建立“自上而下信息”和“自上而下”信息的比例
据此,我们就建立了对信息获取进入“第二大脑”的第一道标准和分类。信息输入大部分应该是主动地、有目地信息获取过程(姑且把这个比例定为90%)。另外一小部分的信息获取,是自由地探索,让我们充满好奇地,接纳地游走于互联网世界,以一种包容地心态去面对信息,让惊喜和新鲜,甚至未知闯入到我们的“第二大脑世界”。这保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对这个世界新知识,新刺激的包容。这部分信息保证了单个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改变和革新。因此这部分信息不可获取,但是也正如我们前边所讲的,比例不应该太多,不能喧宾夺主,就把它限定在10%,既保证基本的好奇,也不至于本末倒置。
3. 建立“自上而下”信息加工的输入标准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信息,因为其加工的目的不同,应该置于不同的加工系统中,进而对这些输入的信息分别对待。goal导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一个严谨的、严苛的、严肃的加工体系,它可以被不断修正,但是在限定时间长度内的规则和标准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不应该受到任何侵犯。我用印象笔记作为goal导向“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司令部和主要战场。印象笔记给了我们方便的信息获取和收集方式,但是我们不能暴殄天物,肆意的挥霍和滥用这项功能,输入的方便并不意味着要毫无选择地胡吃海塞。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信息输入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白纸黑字的,了然于胸的。为何如此?因为当你面对每一个信息源时,你都要用这把尺子去量一量,判断该信息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成本和投入的,是不是对你的目标实现和达成有所帮助的。
- 第一个标准:这是goal-导向的信息获取吗?如果是,我们的goal是什么?达到这个goal的实现路径是什么?该信息对我实现路径上的关键节点有多少贡献,贡献大信息的价值和权重就大。
- 第二个标准是:该信息是为我们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论还是素材,当然方法论的权重更大。
- 第三个标准:该信息的品质如何。这和上两个标准直接相关,与我们goal的实现更相关且是方法论,这个信息的品质就会很高。在此基础上,作者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多深,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大,干货有多少,这是最后的筛查标准。
4. 善待“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
以上的信息准则要贯穿于所有信息筛选和加工过程的始末。如果这个信息不是goal导向的信息,那我们就这判断信息的品质,如果品质足够高,我们大概浏览,又有继续读下去的冲动,那么不妨就留下这些信息。这也许是潜意识对我们的召唤,我们其实对一些东西有兴趣和好感,只不过还没有把他们搬上台面。这就是我所说的那10%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当下来看无大用,但是将来也许会有用。对这部分信息,仍然要保证高品质,如果垃圾也要放入自己的系统,那你就是在恶心自己了。这一部分的信息一般我会放入pocket,在碎片时间认真阅读,如果产生一些感想,就放到印象笔记的suprise me笔记本。至于goal导向的信息,经过严标准,高要求筛选出来,下一步就进入印象笔记的“第二大脑信息加工体系”。以上的步骤很繁琐,我们也仅仅完成了信息加工的第一步-筛选和输入。
5. 建立“第二大脑系统”的高阶策略
筛选和输入之后的深加工才会保证信息的内化、为我所用。包括信息打碎、重组、输出重构、归档(笔记目录)、反复记忆形成知识、反复实践形成能力。这一步我之后的文章会继续深入地进行探讨。
在对笔记做减法的过程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就是,反思自己的系统。反思系统的输入、输出、存储(存储笔记的使用率、利用率,如何使用和利用已有笔记达到资源最大化)。我对印象笔记这个“第二大脑”系统的终极理想是:每一条笔记,每一个目录,每一个笔记本,每一个栈,都是这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每一条笔记都在我的“第一大脑”中建立心理索引,他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成员,缺了谁这个系统都不能完美运作。关于在“第一大脑”中建立心理索引,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索引是“第一大脑”和“第二大脑”连接的信使,没有这个连接,那么第二大脑的一切信息对你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就像是我们大脑中其实加工、存储过很多的信息,但是最后能够对你有用的其实是你记住的信息,没有被记住的,除非转化成你的习惯,否则毫无价值。如何建立“第一大脑”和“第二大脑”的连接也是一个我之后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喜欢本文,就点个喜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