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傅约了周三下午两点半回拳社上课。当天中午和朋友在附近吃中午饭到两点十多分,我过去拳社前发了微信给师傅,说我现在过去,怕比你慢,先跟你说一声。师傅回复我说,我现在回去路上,没事,我老人家,慢慢走。
回到拳社快三点了,师傅已到。我问师傅是不是到了很久,师傅说“到了一会”。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一会,是刚到一会儿,还是有一会儿了?以后还是不能迟到了。
像往常一样,练习之前进行“随意”的交谈。说是交谈,其实是我就心中的疑虑和困惑向师傅讨教。女儿上兴趣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上到一段时间,就会提出不去,停在那里。
我:孩子停在那里,我不确定是她没有兴趣了,还是遇到困难处于某种情绪里。
师傅:在确定之前你做了什么?
我:看到她上课不投入,会烦躁生气,说她上课不认真,她不愿意继续去,就要求她继续去上课。
师傅:你用“处理她”来处理你的问题。
我:我的问题是什么?
师傅:你焦虑啊!你焦虑,然后出现刚才所说的这些反应,是基于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你在现有认知范围内作出的,并非事实。这个过程,孩子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最不满意自己的就是很多事情浅尝辄止,我也很担心女儿也是自己这样,于是“凡事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这个观念一直萦绕着我(但其实我并没有做到),也以此来要求女儿。所以当她做一件事情停在某个点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她不能坚持”,在这个判断下,不满情绪油然而生,责怪、强迫等行为也随之而来。
当看不清看不透时,就会在一个漩涡里一直打转,很难有改变!
感觉到室内光线昏暗,知道时间已过去许久,我站起来练习动作,也向师傅“汇报”近期练习情况。“汇报”完,我很平静地看向师傅,师傅稍稍停顿了一下,语气中带有遗憾地说:“你过于关注某个动作带来的感觉,却没有关注到身体的整体联结”。
我并不明白老师所讲的意思,一脸懵地看着师傅,来回踱步,试图理解师傅的意思,但终究还是不明白,只好放一边。
师傅继续说,“上领、竖腰、坐胯”是要领,要时刻保持这个意,但我依然不得要领。于是师傅叫我做“下蹲”和“坐下”两个动作,问我这两个动作是不是一样。我分别做了很多遍,也没领会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只能说“一样”。师傅略带无奈地说“真的有点可惜”。
最后,师傅直接指出我的习惯:“你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比如,你可能会跟你老公说,你给我1000万,不管你过程用什么方法”。听完我陷入沉思,不禁点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是的!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不接受自己不完美,所以不想面对过程的不如意,当出现不如意时会选择停止”。说完,我开始有点明白师傅说的“过于关注某个动作带来的感觉,却没有关注到身体的整体联结”。
第二天练习时,比以前更关注感受动作背后身体每个部位的联结,然后再调整再感受,也终于明白我平时做“下蹲”和“坐下”两个动作存在的不一样。突然觉知自己之前一直习惯别人告诉我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实践探索后自己告诉自己答案。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只是靠近外化的标准,而是要追求个体的日臻完善!
人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很深,如果没有愿力去了解的话,是很难发现那个最底层的自己的。习拳,可以看见未曾见过的自己。师傅说:“看见了,就去改变”。
改变,从看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