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可以满足“自我”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必须在“我”的意识中出现这些客观事物的“表象”。“意识中的表象存在于“我”这个主体内,但是,其所指却不是“我”,而是“我”之外的客观事物。......我把存在于“我”这个主体内的指向“我”之外的意识中的表象,称为“非我”。”(见《存在是什么》P124)
当“自我”有了饿、渴等欲望的时候,“我”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可以满足这些本能欲望的客观事物的表象,饿了,意识中就会出现食物的表象,渴了,意识中就会出现水的表象,这些表象来自“我”之前的感觉、经验、知识。这些表象都是可以准确地对应某种需要的,食物的表象只能对应饥饿而不是渴。
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象,那么即使可以满足需要的客观事物就在眼前,却也不会去利用。没有表象的原因有这样几种,其一,没有正常的意识功能。婴儿没有正常的意识功能,因此没有任何表象,饿了,渴了,就会哭喊,依靠母亲或他人来满足其生存所必须的需要。有的人遭遇疾病或意外而丧失了正常的意识,分不清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喝,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的意识而存在,这就是“植物人”。
其二,没有感觉过、没有知识。把一瓶没有任何说明的液体放在某人面前,如果他没有得到明确的辨别知识,这个人就不知道其作用。在寻找解渴的水的行动中遇到了和水的外观一样但本质不是水的液体,喝了不仅不会解渴,甚至会被毒死;在去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条河流,而又没有掌握游泳的本领或者没有船只;诸如此类的问题,远古人类会遭遇,现在的人类,也会遭遇。因此,人类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想要准确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必须掌握有关的知识,看到液体能辨别是不是可以喝的水,看到某种东西能辨别是否可以吃,看到某种困难险阻,能明白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就需要知识的传授、积累,这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