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Loving
[美]艾·弗洛姆
他的思想植根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深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
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今天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原因是:
第一,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第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对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第三,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同“持久的爱(being in love)”的区别。前者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学会一门艺术并成为大师的必要步骤:
掌握理论+掌握实践+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的整个身心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
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务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
因此,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摆脱孤独的途径:
(1)爱情的不成熟形式——共生有机体(NOT爱情)
共性: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2)关于“给”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这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一致意志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事实上寻求爱的人不会不被所爱之人所寻求。如果爱情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心,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心。
——鲁米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一个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三、爱的对象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爱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原则上的肯定是针对所爱之人,而这个人又体现了人类以及人性。对一个人的爱包括了对所有这样的人的爱。
(1)虚假的所谓性爱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性爱的独占性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一种互为占有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护卫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2)自爱的反面:
利己不等于自爱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利己者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忘我不等于自爱
忘我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如忘我的母亲、忘我的工作狂,“忘我”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是另一种逃避,是隐蔽在深处的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
(3)神爱——东西方宗教神爱的异同
悖论逻辑的导师认为人只有在现实的矛盾中才能感觉现实,人永远无法在思想上把握最终实体,把握宇宙。因此,人们不应该把从思想上找到答案看作最终目的。思想只能使我们作出最终回答,思想的世界圉于悖理之中。最终把握世界的唯一可能性不在思想,而在体验统一。
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目标,手段变成了目标。
对人的要求:
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帖帖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干活,永远地发挥作用和力争晋升。
其结果:
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
【利益互惠成为了一项公认的准则,国家与国家、雇员与公司、朋友与朋友,甚至夫妻之间。如作者在下一章中所言,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关系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受到公正原则的制约。无论是物品还是爱,“公正”是资本主义道德的最高准则。其本质是:在资本主义市场上,交换构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公正的道德不意味着要负责并同他人一致,而是要把自己同他人分开——也就是尽管尊重他人的权利,但不爱他人。】
一、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
(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二、神经机能病态爱情的几种形式:
(“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在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三、假爱情的几种形式:
四、理想爱情的模样
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的成果。”
五、理想社会的模样
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经济机器应该是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应该要使人有能力分享劳动经历,而不是参与盈利。应该这样组织社会,使得人的合群性和爱的本性不脱离其社会存在,而是同社会存在联合一致:应该使得人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国家、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第四章爱的实践
一、掌握一门艺术的必备条件:
二、掌握爱情艺术的特殊条件: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爱的能力要求人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状态和生命力的升华,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在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获得。
关于信仰
(1)何谓信仰?
(2)信仰的不同层级: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人类
产生信仰需要勇气,也就是要能承担风险和准备收到痛苦和失望。绝望的勇气≠爱的勇气
(3)如何培养信仰和勇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要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去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另外还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认识到那些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别人的反映。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三、社会范畴里的爱的艺术
对陌生人的爱是对家人爱的前提:爱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有一种关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