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太最特别的“处女”水疗
我们交往3年了,从来没有一起去做过按摩。前天,太太特别兴奋的和我说,‘一起去做个按摩吧’。于是星期五下午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等着下班了,太太居然不要加班,而且还在等我,内心激动不以。快到的时候太太突然要加班,于是我只好先去地铁站里吃点东西了,实在是饿了。七点半的时候太太下班了,终于可以出发了。中途太太想买一双鞋子,结果直接被拉走了。
一路上我都走的比较快,当然平时我也是走的比较快。到家后,太太想星期六再去,可是我坚持今晚去,回来后可以睡个好觉。出门的时候太太换了拖鞋,结果我走的比较急,直接穿着鞋子就走了。
第一次一般印象都比较深刻,走到酒店的时候太太突然说忘了拿那个下单的手机了。这时候已经到大堂了,太太说,‘先上去看下用手机号行不行’。嗯,果然这个方法不行。于是我们选择先坐在旁边的沙发上想办法。最后太太说用这个手机下载一个app,然后登录进去不就可以看到订单了吗。经过一小段折腾后最终还是搞定了,于是顺利的办理了入场手续。男左,女右我们分开进入各自的领域换衣服了。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上班没……那啥……),然后脱衣服的时候,突然发现胃不舒服,一动就想吐。可能是在地铁里面吃的那个牛肉粉有问题。弄得我一路上都不舒服,曾想应该没事的。我当时在那里坐了一下,还是不行。于是我和服务员说,我不做了。
就这样我从更衣室里面出来了,到了大堂把我的费用结清一下。 我就在坐在大堂的沙发上面休息。本来这次是来做水疗的,结果我做了“气疗”。太太打电话给我,让我进去试一下,说不定就好了呢,我还是坚持不去,就在沙发上等她出来。
思考之一:手机没带?
当发现手机没带后,我跟太太说,‘那今天我们先回去吧,明天再来’。可是太太说,先上去看看能不能报手机号码搞定。提炼一下就是:
A:算了吧。
B:一定有办法的。
这根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型,A是逃避型,B是无畏型。当A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逃避有没有严重的损失,如果没有的话,那就逃。当B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先去看看,一定有对策的。实际上出现的问题也确实没有多困难,或者难度有多大。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时挺简单的。什么严重的后果也并没有出现,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能完全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往前走一步,然后再看下会出现什么,如果没有就接着往前走,如果出现了,就想办法解决,然后一直这样循环而已。而其时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用到多么高深的知识。
水都事件也确实证明了,先往前走一步,看看会发生什么。遇到了情况,再想相应的对策。这样一步一步,就离最终的目标越来越接近,最终解决它。而A呢,那个问题就一直留在那了。因为明天再来的时候,那个问题它其时还在那里,即使想解决也不能回到过去解决它。所以B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活在当下思维方式。
做一个无畏型的人吧
思考之二:未知恐怖?
当A在更衣室的时候,服务员面无表情的说,‘把衣服都脱掉’。然后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A不知道,所以面对未知的时候,A第一反应是自保。保护好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就是舒适区。这样一切的事物对A来说都是熟悉的,那些物品的性格A都再清楚不过了。这时候他才能放松的呼吸,紧张的神经才慢慢变得松弛。A在学习其他技能的时候,清楚的知道要逃离学习的舒适区才能有明显的进步。但那些理论都只是运用在学习中,真正利害的人是把那些理论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A没有把它运用到除知识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原因是-----反馈。
学习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反馈,知识是死的,所以反馈只能由自己发出。这样一来这种反馈就像是被自己控制一样。甚至会刻意的改变反馈,使其变成自己熟悉的样子。
但如果对象变成“人”,反馈就是未知的。你永远不能准确的知道对方会怎么样去反馈你行为。然后从理性上来说,几乎99.99%的人给出的反馈都是理性的。否则社会也不会这么稳定,大家也不会对彼此产生最基本信任。就是相信,当我做出理性的行为的时候,对方也会做出理性的反馈。
而A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0.01%的不理性反馈放大到100%,这相当于是放大10000倍。却不去关注那99.99%的概率,所以A必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反馈及问题。除非A像B一样正常的思考这种问题。
参考渡边纯一《钝感力》---不为小事动摇,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注:凌晨2点写完这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