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连接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师实践智慧的桥梁,能更好地从多角度启发教师进行高效律的课堂实践。
本期研修主题:聚焦学习任务下的名师课例分享——《植树的牧羊人》
研修纪实:
一、自读课文,设计教学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这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创作的一篇小说,文章讲述了一个年纪半百的男人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树,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作为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说虽语言质朴,故事却震撼人心,凸显了单元主题。作为七上课本中篇幅较长的文章,在前一单元学习基础上本课要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圈画,理清行文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原是让·乔诺因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后来,美国《Vogue》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拿到课文后,三个小组开始集思广益设计教学活动。
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小伙伴们都紧紧围绕课后题设计了课堂教学,其中,课堂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为:
1.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请说说理由。
2.作者三次与牧羊人相遇,牧羊人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高原又有哪些变化?
3.文中的哪些语句打动了你?为什么?
二、对比课例,完善教学
有了自己的设计,再看名家的课例,对比就有了重点,学习就有了方向。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普遍认为王佑军老师的课堂设计更胜一筹,尤其是课堂任务的聚焦度和课堂理答的针对性。
通过对比学习,大家意识到“其实,大部分教师拿到一篇文本后,结合单元目标所设定的课时目标是大致相同的。但怎样达成这个目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设计,一千种设计背后是一千个解读。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越通透,课堂上的理答就越从容。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越丰富,课堂上的维度就越自由。”
三、分享收获,提升教学
由一个课例引发一系列思考,由一个学科启迪并辐射更多学科是我们课题组研修名师课例的最终目的。
交流结束后,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教研收获:
1.本单元的“默读”学习,贯穿全文;认识关键词,使用关键词,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些语文能力在本课得到极为充分的展示;用“糖葫芦”的方式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了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这也体现了本单元“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
2.本节课把阅读方法的“理性”和体会语言的“感性”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是一节最具有语文味的语言训练课。本课的语言训练是分层进行的,使用关键词梳理文章内容,使用对比,更深入地体现变化,为后面认识人物的精神境界做准备;然后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事件的句子,这是本课核心内容之所在。正是因为之前的训练扎实,所以,在“说人物”这一环节时,引爆了学生思维,可以说课堂在此处形成了一个高潮。学生文思如泉涌,表达极为流畅,有情有味。给学生搭建平台,按照句式说话,又不拘泥,使用的时机极为得当。
3.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适时有效的引导。
比如第一个语言训练中:
生:我发现这是一片废墟,河水已经干涸,房子已经坍塌,一片不毛之地。
师:还可以更丰富,加上自己的想象。
生: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看见了一片废墟,废墟后面有一条干涸的河,旁边有一个教堂,钟楼已经坍塌,简直就是一个不毛之地。
师:尽量描述出没有生命迹象的样子。
生:在这一片不毛之地中,到处是废墟、房屋坍塌的痕迹,河水、井水、泉水,已经全部干涸。
师:调整了语序,有了自己的创造。
学生在老师引导中,越来越接近“真相”,老师的评价极为委婉有分寸。最难得的是“导”而无形,学生在无意中获得启示,得到指引,即使是赞赏,也体现出一种深刻。
4.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课上,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能力的综合提升。
5.无论是哪个学科,一定要在课堂上坚持三个基本原则:a.学生自学或互学能会的教师坚决不讲b.教师指令性一定要明确c.教师对学生的理答要有针对,能提领。
6.在信息成河的网络世界中,教师一定要有辨别能力,不单纯地“拿来”,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整合并优化对课堂有用的信息。
下期预告:聚焦学习任务下的常态课分享
主持人:冯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