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一个主产农作物的平原地区,官方名字叫土默特平原。
不知为什么,每次回到农村老家,总有一种莫名的放松,明显与在城市的状态不同,在这里可以短暂的忘记一切所谓身外之物“功名利禄”。
前几天,又回去了一次,正值傍晚,成熟期金黄色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高大翠绿的杨柳零星地点缀其间,宁静天空飘着些许纯净的白云,远处农户烟囱里冒着袅袅炊烟,一切显得悠闲而静谧,我问身边上初中的小外甥,此情此景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体会,我想也许是年龄原因,或者是因为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
好久没有过这种体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渴望知识、渴望进步、害怕落伍,身边的牛人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功事例好像自带放大镜一样不断的推送的眼前,这半路又杀出了AI,摆出一副来者不善的架势,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好像有这样一个规律,经济飞速发展与人文艺术的极盛辉煌总不能在同一时期,在当下这个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年代,创新创业才是永恒的主题,人文历史、艺术哲学这些都要为其让道,想想我们多久没看一本文学作品了,当年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类似的文章好像也很少看到了,或者被统统冠以鸡汤,阅读量高的文章好像也都是属于逻辑思维、财经解读类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不是有一个节目叫职场红楼么,红楼的解读都要跟职场联系,似乎才有人听。
我们被时代的潮水裹挟着,自觉不自觉的往前走,甚至没有停下来想想的时间,我们不断的提醒自己要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就连写文章也一样,第一立意就是要对别人有用,习惯性的忽略自己,甚至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突破的自己的底线,我想这也是忽略自己的一个表现。
我们都希望达到财富自由,李笑来老师说过,我们所追求的财富自由,其实财富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真正想达到的是时间自由,可是达到时间自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能力驾驭这个自由,再多的自由都是虚度。
想到了以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一个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回忆录,作者说所有自由都可以被限制,唯独我们的思想,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选择自由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是的,不管面对悲伤还是欣喜,失望还是希望,多一个看待事情的角度,结果就不一样,别小看这个“角度”,它能决定生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年代,它能决定我们是否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