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前段时间曾说过一句话:“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
在金融业万物生长的原野上,田国立不是第一个看到灰犀牛的人,但数他看得真切。
在2018年5月2日建行普惠金融战略启动会上,在阐述为什么要全面启动普惠金融战略时,田国立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我们做‘大’的业务已经习惯了,当大的风险向我们投放了阴影,当一场危机正一步步走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今天,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习惯并依赖做“大”的业务,这就是田国立眼中的“灰犀牛”。
为什么这么说呢?田国立的依据包括: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银行所依赖的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且持续产生的增量有限;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余地可判;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会持续保持,但收益空间会不断地快速收窄;国家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政府信用业务再次受到较大冲击。
是什么支撑了10余年来中国银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在田国立看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大型企业的勃兴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量举债。
而这一切,或如昨日黄花,或如西下夕阳,俱往矣,不复往日风流。
二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退去,笔者在过往文章中多次引证过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杰米·戴蒙的发现:“一个有趣而令人沮丧的事实是:美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还没有建立一个主要的机场,而仅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就新建了75座民用机场。”
一斑窥豹,戴蒙的这段话揭示了中国银行业10余年来规模和盈利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原因——对房地产、对基础设施的海量融资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金融服务业务是中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能,同时也是经济转型和政策转轨新时空下关乎银行发展后劲的一大隐忧。目前,招商银行发布的《宏观月报》指出:基建已到“至暗时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止步,但整体建设投资的缩减是必然趋势。
关于房地产的走势预判,田国立话音刚落,万科的郁亮立即领唱起“活下去”的行业悲歌。有人说,万科一直都是“戏精”,郁亮的讲话非常矫情,然而据说过往趋之若鹜的项目跟投,当前万科的内部员工已是应者寥寥。春江水暖鸭先知,秋风渐凉雁先知,三季度万科回款未完成全年一半任务已是板上钉钉,领头雁的凄鸣里透射出寒意重重。问题是,房地产的冬天将近,银行业的冬天又该何如?
关于大企业的走向,据说,当前大型企业的融资总额已达130万亿元,资金需求不说已经超量供给,至少也是趋于饱和。一个一汽集团吸引万亿授信规模,反映出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追捧已经毫无节操和巨量信贷资金的走投无路,同期渤海钢铁破产重整的消息频频刷屏。一边是海水漫灌,一边是退潮裸泳,大又如何呢?大而不强终归是瞬间烟火,信贷风险往大企业、大项目上蔓延的趋势已经是十分明显。昨天的因,今天的果,今天又准备为明天种下什么样的因呢?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不说也罢,扯起来一团乱麻,终归有一批银行将在这团乱麻中作茧自缚,不得永生。
灰犀牛的身影如此逼近,田国立确实说出了一代银行人的心病和忧伤。
三
大变时代,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然而尽管田国立说得触目惊心,但实际上,建行是一家零售业务家底非常雄厚的银行,并不完全习惯和依赖于做“大”的业务。相比于建行这样体量庞大且业务结构相对均衡的“大象”而言,灰犀牛的攻击对象更加集中于那一批已然有一定规模,但更多依赖于做大批发业务的银行身上。
以下图1、图2、图3是五家国有大型银行2018年上半年相关指标情况。在国有大型银行中,交通银行的批发业务特征较为明显,零售业务占比偏低,更专注于做大业务一些,中国银行次之,从图中可见,ROE 以7为界(半年度,下同),ROA 以0.5为界,唯有交行都在水平线下,PB 值也是交行垫底,中行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