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史,人际交往中,讲求的是人情,也就是嘴上挂着的面子。买个东西,吃个饭,给老板说我是XXX的朋友,拿到了些许的折扣,收获的更多的是谈资和朋友之间紧密的联系。
但是,经常使用的面子你真的了解吗?
面子的是否有用,取决于使用场景时人物的类别,通常有三种:使用面子的人,接受面子的人,见证面子的人。
见证面子的人,就像天平上的砝码,分量越重,面子的意义越大。举一个例子:你的直属领导当着总经理的面,赞扬你往日的工作表现,你的面子就达到了最大,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后的公司会议上拿到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但是,你的直属领导当着一个快递小哥的面,夸奖你的优秀,可能快递小哥会觉得你们是神经病,还不如多买几个轻一些的东西让他多送几份单子。同理,一个本身地位卑微的人,在一些很有身份的人面前被贬损,产生的负面效果会最大化,除了颜面扫地,还会产生难以磨灭的怨恨。
面子背后的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强调互动性,礼尚往来说的就是这个。面子是人际关系的一张通行证,链接了熟人之间的人情网。给面子的一个方式就是送礼物,这里不讲求贿赂,只说送礼物,逢年过节的送礼物,送3年、5年、10年,这不仅仅是面子的送达,更多的是把人情数据化,存储下来。
人情与面子恰到好处的转换,就把人际网盘活了,在你这里积累的面子,在别的地方可以要求你帮助我想帮助的其他人,一次接一次的传递,圈子就形成了。人情相互转移、储存、回报,面子转了一圈,人与人之间有了密切的互动,良好的信誉圈子也就建立起来了。